一个医生,用60余年的医学实践,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医生本色
张孝骞是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我国西医学的先驱,但他对自己说得更多的是:我是一个医生。
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病房住进了一位病人。他下肢沉重,活动困难达三年之久。医生们诊断的结果是,腰肌劳损、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软化症。经X线摄片,发现病人的骨盆、双手、腰椎等部位呈普遍骨质脱钙以及病理性骨折状。他按常规服用维生素D和乳酸钙、磷酸盐以后,症状未见好转。这使大夫们感到困惑。
张孝骞被邀来会诊。他询问了病史,认真翻阅了病历,决定亲自为病人作一次查体。突然,张孝骞在病人右侧腹股沟处发现了一个不大的肿物,而这个肿物此前没有引起大夫的注意。张孝骞仔细检查了肿物的形状、大小和硬度,对在场的大夫们说:“这大概就是病根!这个肿块可能分泌某种激素类物质,导致钙磷代谢异常。”
医生为病人切除了肿块。术后,患者的骨症状很快好转,周身疼痛症状也逐渐改善。病理诊断证实,肿物为一间叶瘤。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病例,在这以前的世界医学文献中,总共只有过7次报道。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协和医院来了一位女病人。症状奇特,一患感冒就休克。在其他医院会诊时,诊断为肝功能不正常,因而被认为患了肝炎。来到协和后,张孝骞为她作了检查,怀疑过去的诊断,却一时下不了决心。
张孝骞反复端详这位病人,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于是问:“你过去来协和看过病吗?”“来过。”病人回答说,“不过,那是30年以前的事了。”
“当时是来看什么病呢?”张孝骞一边回忆着,一边又问。“因为难产,请协和的医生到家里诊治过。”
张孝骞记起来了。那是抗战之前,这个病人是因难产而接受治疗的。那时,因失血过多自己还为她输过血呢!可是,30多年过去了,那时的病历也已荡然无存,借鉴病历进行诊断,已经不可能了。
下班以后,他怀着侥幸心理,在家翻箱倒柜地寻找起来。因为多年来他形成了一个习惯,门诊或查房时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子,把一些临床病例扼要地记在上面。
一大堆纸质变了色的小本子全都摆到了面前,他一本一本地仔细翻阅着,一直到深夜,仍没有找到这个病人的记录。家人都已入睡,他却没有丝毫倦意。他终于想起来了——那次难产曾经有过大出血,这会引起脑垂体坏死,导致脑垂体机能减退,因此造成了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不足和应急反应的缺陷,在受到紧急感染时,就可能发生休克。病人的阳性血清浊度试验,正是甲状腺机能减退、血脂质增加的结果。
第二天,一个新的结论写进了病人的病历:席汉氏综合征。于是,病人服用了甲状腺片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作替代治疗,病情很快好转。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因为没人说得清,60年来张孝骞挽救了多少患者的生命,又为多少人解除了病痛?
做不起校服
1897年12月28日,张孝骞出生于湖南长沙,6岁,祖父就把他送进了一所私塾。父亲是个秀才,靠做家庭教师勉强维持全家的生活。
后来,张孝骞进了长郡中学。这是长沙有名的一所公立中学,学生们大都住校。张孝骞由于付不起膳宿费,只得早去晚归。
一天放学时,校长在门口拦住他:“学校准备每人做一套校服。你回去告诉家长,明天把钱交到学校来。”张孝骞喃喃地说:“家里没有钱,我不想做了。”
“不做了?”校长打量了他一眼,“其他同学都穿校服了,你还穿这件长袍?”张孝骞低下了头,脸一直红到了脖根。他何尝不想做一身校服呢!可是他知道,家里有十来口人要吃饭,二妹孝元长期生病,连药都买不起,哪里还有闲钱去做校服呢!
1914年的冬天,张孝骞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了。他希望能继续升学,报考工业院校,实现工业救国的理想。父亲却动员孩子到商店去当学徒,挣钱养家。
恰好在这时,湖南省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协会合办了一所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开始冬季招生。担任该校董事的长郡中学校长,想起了那个做不起校服,但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学生,便来动员张孝骞报考。
就这样,张孝骞跨出了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一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湘雅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