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漫谈镇江的节孝祠牌坊

发布时间:2012-08-15 09:04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节孝祠牌坊

束氏节孝坊

梳儿巷贞节牌坊  本版图片由小李探花提供

1743年是乾隆在位的第八个年头,这年春日的一天,御书房的龙案上摆放着江南递送上来的奏折,年轻的皇帝正俯身细细批阅,他在某一奏折中读到镇江府申请筹建“节孝祠”,用以表彰那些守贞守节的妇女。

“江南”在清初帝王的眼中是一个特殊的区域,这片地域需要用鼓励“节孝”、标榜“文治”来掌控,这个建议与大清的国策不谋而合。因此,乾隆很快批准申请,并下旨在银山,即现在的云台山麓划地建节孝祠。历经乾隆、嘉庆两朝,云台山下石坊、楼宇不断建造,并形成规模。

咸丰3年的太平天国战火烧到镇江,太平军自瓜洲攻占城池,战火殃及节孝祠被毁。后来,经这些被表彰妇女的后裔呼吁,节孝祠重建于宝盖路火星庙巷,在同治九年落成。每一碑石上刻一节孝妇、孝女姓氏及旌表的时间,字多楷书阴刻。现在我们还能在穆源小学里看到碑刻数十块,看着这些表彰妇女贞节的碑刻,你就知道当年镇江女人活得有多累。

贞节观念从宽到严

汉唐两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对女子的贞节要求并不严格,女子再嫁社会上不认为有什么不好。唐朝妇女包括皇室公主有很多再嫁的,在社会生活中男女交往也比较自由。宋朝中期以后,程朱理学兴起,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下,极力提倡女子守节,寡妇不能再嫁。特别是程颐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了一句至理名言被统治阶级大力提倡。

从明朝开始,政府采取许多奖励的形式,如立贞节牌坊、烈女祠,甚至以“诰命”褒奖“相夫教子”或“立节完孤”的女子。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就下诏令,旌表节妇,同时规定了“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为嘉奖贞节的特别命令。

到了清朝,如果女人丧失贞节,是奇耻大辱,全家都抬不起头来;相反,如果女人恪守贞节,则光宗耀祖。清代方苞笔下的商人女儿康烈女,许配给贫家之子张京,还没过门张京就死了,康烈女却以张氏媳自居,上吊自杀殉夫。张家原是破落之家,父亲品行又不好,本来人们是看不起的,但是由于康烈女的死,给张家扬了名。

妇人守节有的出于自愿,也有很多迫于大环境迫不得已。几十年的寡居,青灯荧荧,孤眠独宿,个中的矛盾和痛苦,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也是外人所难以知晓的。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说:“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

史书里的贞节故事

清代的《谐铎》书中,有一则“两指题族”的故事:

赵蓉江没有及第的时候当教馆先生,教馆旁边住着姓陆的人家。陆家的主妇新寡,有个儿子才七岁,是赵蓉江的学生。一天晚上,赵蓉江秉烛读书,听到敲门的声音,原来是陆家的主妇,于是请进房间。女人含羞笑着不说话,赵蓉江问她,她才开口:“先生离家久,我也孤枕难眠感到寂寞,今夕好风月,我自荐来和你一起度过良宵。”赵蓉江正色说:“女人都要珍重名节,就好像我们读书人都重廉洁,稍不自爱就要失德,你请快回去吧,人言大可畏啊!”

女人还是不愿离开,赵蓉江把她推出房间。女人返身想回房间,赵蓉江急忙关上门板,不小心把女人的两指夹于门隙,女人大声呼痛,于是赵蓉江稍开了一点门,女人脱手逃走。女人回到房中,突然后悔自己的行为,辗转反侧在床上,羞悔不已,拿起佩刀截断自己的两指,晕死半晌才复苏过来。于是拿这两根断指用石灰拌上保存下来。而赵蓉江不知道这件事,第二天就离开陆家了。

后来,赵蓉江官居显要,而陆家主妇的儿子考中进士,成为其部下,想为母亲申请表彰建牌坊,但是屡申屡驳。儿子很困惑,回家问母亲,母亲笑道:“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于是拿出一个小檀木盒,封好后交给儿子说:“送给你的老师,他会明白的”。

儿子将檀木盒带给老师,赵蓉江打开一看,里面有石灰保存的断指两根,上面隐然还有血斑。明白了一切,赵蓉江即日就上书申请表彰。

再如,清代青城子《志异续编》上的一个故事:

一位立志守节的女人,每夜睡觉时,关上门后,别人总听见撒钱到地上的声音,第二天打开门后,人们又看不到地上有一个铜钱。

女人活了很长的年岁,临死前拿出枕边的一百个铜钱,个个光明如镜,对儿子媳妇们说:“这就是我守节的东西啊!我守寡后每夜辗转不能眠。但总是尊重‘劳则善,逸则淫’一语,于是每到人静熄灯火,把一百个钱散抛到地上,然后一一捡拾回来,一个钱找不到也不睡觉,等到捡齐后神倦力乏,才安心入眠,这样也没有什么心思想别的了。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无愧于心,所以告诉你们。”

以上这些真实的事情,都是用女人的血泪写成,她们的人性因“守节”而被压抑时所受的痛苦真是太可怕了。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所谓“烈女”、“节妇”越来越多,什么“以身殉夫”、“守节终身”的事比比皆是。《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整个唐代只有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达到36000多人。镇江的节妇从清中期至宣统间,经统计获旌表的有9200余个。

新中国成立后,节孝祠内的房屋及牌坊已陆续被拆除,当年的牌坊现在成了学校围墙。这座每隔一米多就砌一牌坊的墙大约有一百多米,每一坊上嵌一碑石,四周以水磨青砖砌成双刻线边框,碑上正中各置一方石,正面雕饰龙头及“圣旨”两字。

贞节牌坊背后的人性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在节孝牌坊之中有些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占镇江城后妇女节烈身亡得到清政府立坊旌表的碑石,其中有一方,还是林则徐亲笔题书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沦陷中,面对英国侵略者,镇江妇女是很刚烈的。不少清军的妻女或母亲以自焚等方式以身殉国,激励丈夫或儿子奋勇杀敌报效国家,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副都统海龄的夫人在城陷时抱着孙子跳入火海。一位叫朱耿氏的妇女听闻城陷,“积薪自焚”,同死的有邻妇十数人。

像这样宁死不受辱、以死保名节的妇女还有不少。《京口八旗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奇可唐妻,布尔哈沁氏,与娣妇……一门十九口,皆汉姓朝,与魏姓、柏姓、花姓男女九口,通共二十八口,在汤园巷举火自焚。”“水陆寺巷百宅有数十妇女,不知姓名,同缢于竹园中。”战火平息后,人们见到旗营内水井多被妇女尸骸填满,城南的池塘中也遍布妇女尸体。事后,镇江城设三祠纪念,并为一些尽节的妇女刻碑文纪念。在大市口也立有节烈牌坊,现在我们还能从“牌坊巷”的名称中想象当年的情形。

镇江城里还有一处坐落在梳儿巷里的贞节牌坊,是表彰一位吴氏妇女的白石质地冲天式牌坊,有三道横石枋中夹两枋板。第二道和第三道石枋上有双龙戏珠浮雕。上额枋板阴刻楷书“两江总督部院、江苏巡抚部院、江苏提督学院、江苏布政使司于嘉庆二年十二月礼部汇题请首给帑建坊”等字样。下枋板阴刻楷书“旌表杨洪彭妻吴氏节孝之坊”。枋柱刻联语行书:“茹蘖饮冰奉两代五姑事葬祭都能尽礼,丸雄画荻历六旬四世子孙曾均作奇男”。落款为“嘉庆五年六月谷旦建”。

可以说,每一处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就是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所以,想象得到为什么这座吴氏的贞节牌坊会挤在巷子一个弄堂过道的小小角落,其实在宝盖路节孝祠的那些牌坊碑,有很多也被后来的校园当阶条石用。

我们镇江境内还能看到一些为数不多的节孝牌坊,丹徒大路田桥有一座“赵氏节孝坊”,这座牌坊共有四个柱子,分成三面,中间一面上部刻着“旌表田明扬妻赵氏节孝之坊”几个大字,下部是一块刻“修田家桥记” 的字碑,牌坊的另两面刻的字分别是“彤管扬辉”和“冰壶尤洁”,这是对赵氏的褒扬之词。

离大路不远的儒里东场有一座“王氏之坊”,这是一座嘉庆二十四年的贞节牌坊,牌坊右上侧有:“丹徒县知县 镇江知府 江苏布史司 江苏巡抚 两江总督部 嘉庆二十四年立” 字样。

丹阳延陵镇柳茹村的“眭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九年,坊柱门呈品字形,坊柱间青石上雕花纹图案,下镌官宦名人题字。横梁上雕有图案,青石板上左右边分别镌刻“贞明执操”、“瑶池冰雪”。坊上额镌有“圣旨”二字,下方横额镌刻有“旌表处士贡荫三妻眭氏之坊”。

丹阳访仙镇访南村大园自然村戎氏宗祠前也有一座“束氏节孝坊”,是清乾隆年间建的。此坊是为旌表戎正麒妻束氏而建。坊上方石额镌刻“圣旨”二字,两旁石柱上有对联一副,云:“树之风声,千载青篇垂女朝;表厥宅里,九重丹诏前龙光”,给予了这位束氏很高的荣耀。

(作者:小李探花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