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丹阳县开国侯颜真卿

发布时间:2012-08-15 08:42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书《李含光碑》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书法史上的传世极品。在文稿的开头部分,他介绍自己是“丹杨县开国侯真卿”。出生在西安的颜真卿,怎么会被朝廷加封到千里之外的丹阳来的呢?

据《颜真卿年谱》介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三月,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由平原太守迁蒲州刺史、充本州防御史、持节蒲州诸军事,并被封为丹阳县开国侯。同年九月,他在找回平叛中为国捐躯的兄弟颜杲卿和侄儿颜季明的尸骨后,满怀悲愤的心情撰写了《祭侄文稿》,成为文学史、书法史上的名作。

在唐代,镇江曾叫丹阳郡。《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润州为丹阳郡(乾元元年又改回润州),同时改曲阿县为丹阳县,所以古人常将丹阳作为当时润州的代称,如李白在诗中说:“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宋代大科学家苏颂将安葬他父亲的润州京岘山称为“丹阳京岘山”。朝廷授予在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的颜真卿为“丹阳县开国侯”,也是因为这里是颜真卿家族的地望所在。

颜真卿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东晋晋元帝时,其先祖东晋光禄大夫颜含(字宏郁),率家族南渡侨居南京、句容附近的江乘,颜含死后葬于今南京新民门外老虎山南麓。唐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曾为13世祖颜含墓书写碑文。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新民门外老虎山南麓先后发现了颜含的后裔安成太守颜谦之妇刘氏墓、骑都尉颜琳墓、零陵太守颜约墓等,也证实了历史记载。

据《颜真卿年谱》和明清以来《句容县志》记载,在现在句容市白兔镇龙山村的龙山南端有颜真卿墓。这些记载,最早来源于南宋《景定建康志》,在这部志书中收录有王遂所写的《唐颜鲁公祠记》。王遂曾任南宋监察御史、工部尚书,他在碑中记载:“李希烈败丧斩首献于朝,有诏子君、硕护丧归葬后颜即虎耳山句容为邑。”同时记载:“淳祐二年(1242年)知句容县张郡榘以县图经见寄,载县东来苏乡后颜尚书冢,石龟俱在。遂(王遂)守宛陵,爱鲁公之为人而无能得其像者,朋友刘汝进过虎耳山谒其墓而得之。”又说:“岁月流易,昭穆杂处,唯有石人、石柱、石板,墓地虽在而墓志无存。”由此可见,南宋时期就有颜真卿之子奉诏把颜真卿还葬于句容的记载,这也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葬于故里的传统习俗。

2003年,镇江市文物工作者戴志恭、窦启荣现场考察了墓地,当时句容行香乡七旬老人邹遵桂口述:他小时候颜鲁公祠还在,墙上有碑刻,祠里有人看守,现在祠墓遗址尚存。另据句容市东昌镇桥头村原党支部书记颜伟修老人介绍:桥头村绝大多数姓颜,是颜鲁公的后裔。“民国”五、六年,他的祖父、父亲在世时,修过《颜氏族谱》,还和金坛县的一支颜氏后裔联系过。颜伟修老人家保存过一部八大本的《颜氏族谱》,上面记载着自颜鲁公以下的支系、颜鲁公墓、祠堂及其所属山地田产的数额。按辈分,颜伟修所在的“伟”字辈已是第41代孙。可惜《颜氏族谱》在“文革”中作为“四旧”被毁。颜伟修原住的“后颜村”,又叫“颜家村”,在龙山之北约三里的地方,大约在太平天国时举族迁徙到现在的桥头村。过去每年春、秋两季,颜氏后裔都要去龙山颜鲁公祠、颜鲁公墓地祭祖,能去的都要去,这是“规矩”,直到土改时止。墓地有很大的土围子,颜鲁公墓在中央,另外还傍依着12座颜氏家族墓。

颜真卿对句容故里有深厚的感情。乾元二年(759年),当时任升州(今南京)刺史的颜真卿曾派专使到茅山,向上清派传人、著名道士李含光表达“钦承至德,结慕玄微”的敬意。李含光仙化以后,其弟子专程到湖州,请当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撰写碑铭,公务繁忙的颜真卿为此写了晚年书法的代表作《李玄靖碑》,表达当时在南京任职时“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瞻望林峦,永负借山之记”的惆怅。这块碑原立于茅山,后毁于战乱。现在茅山道院保留着残碑。2011年句容市民族宗教旅游局依据保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宋代拓片,重新印刷了这本字帖。

从现存的历史记载和文物遗存我们可以看到,颜真卿与镇江、丹阳、句容、南京这个区域渊源深厚,他被封为“丹阳县开国侯”是在情理之中的赏赐,至于颜真卿是不是真的安葬句容,只有待将来考古发掘来证实了。

(作者:张大华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