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拼同学的背后是赤裸裸的功利诉求

发布时间:2012-08-10 07:00  来源:高分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是爱毋庸置疑的,但一些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和方式却备受质疑。近日,继“拼爹”后,又出现了“拼同学”的流行词,而这个“拼同学”的始作俑者,竟是孩子的父母。据高分网8月6日的报道,西安东郊某市民称,其一同事的孩子今年小升初,学习成绩一般,却想方设法花8万元在名校报了名,理由是让孩子交一帮名校里的好同学,以利于建立强硬的关系网,方便以后在社会上办事。

明明学习成绩一般,却非要额外花好几万上名校,并且毫不讳言是“为了帮孩子交一帮好同学”,这背后赤裸裸的功利心令人无语。据了解,中国家长中的大多数功利心太强,总对孩子抱有太多的期望,压缩了他们自由成长的心灵空间。不少表面上看来是美好的事情,但到了一些家长那里,就变成了功利的载体。如前段时间,北大一硕士毕业生在网上发帖说:“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 一时间,名校教育的意义,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高学历者的期许,金钱、权力唯上论的价值观等等被纳入大范围讨论之中。笔者也曾在国内教育资讯平台高分网社区看到不少网友吐露,家长为了帮孩子的成长路贴金,如何不顾孩子反对,送孩子去读才艺班等。

其实,热衷于“拼”,推动“功利”教育的不仅是家长,一些学校的做法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有人说,现在最赚钱的学校要算重点高中,他们的规模大得让人惊讶,被称为“超级中学”。超级中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血腥的高考文化,为了打造高考升学率的不老传说,应试教育是王道,不惜引导学生“往死里学”。因为升学率是学校赚钱的法宝,而“状元”是升学率的最有力代言,因此拼状元、炒作状元就成了每年高考后的例牌大菜,如前段时间在咸阳市就出现了一个高考“状元”,两所学校“争”贺的闹剧。可以说,学校在炫耀每年的高分考生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做揽钱广告,功利用心路人皆知。

那么,家长和学校的"功利"取向怎么来的?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价值链?家长之所以有“拼同学”的认识,恐怕也是很多社会现象教育了他们。家长花8万块钱让子女去“拼同学”、拉关系,而不是寄望于子女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命运,这既可以看成是自身权利与合法利益被社会不公不断侵蚀的焦虑释放,又可以看成是对正常救济渠道失去信任的曲线表达。尤其是在“拼爹”大戏层出不穷且屡试不爽的社会现状中,“拼同学”是一种“求生”本能,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对于这种“拼”的实质,高分网一位网友的看法可谓一针见血:“拼同学”首先仍然是“拼爹”,如果家长拿不出数万元的真金白银,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显然不可能上名校,不可能结交一帮所谓的好同学。对于学校来说,功利取向的根源在于彰显功绩和生源争夺,丰富的生源代表着丰厚的收费回报。可以说,追求高升学率、炒作状元背后隐藏的是一条利益链。学校、教辅机构、企业家争相追捧状元,目的都是宣传“功绩”,为日后争夺优质生源打下基础。

俗言道“30岁以前靠能力,30岁以后靠人脉”,不可否认,人脉资源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要清楚,人脉关系并不等于潜规则,更不是说有了关系(譬如同学关系),日后办事就可以潜规则干一些越权违纪之事。如果不能正确看待人脉的正负效应,说不定会早早地为孩子埋下一颗炸弹,让人脉成为一种束缚,成为违法违纪的后门,那终将会结出苦果的。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成人成才,很大程度上要受家长的影响。放任“拼爹”、“拼同学”,实际上就是纵容“潜规则”变成”明规则“,如果让孩子早早就演练这些庸俗的关系学,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负能量。父母与其处心积虑为其“拼同学”,铺设社会关系网,不如培养孩子“靠自己”,相信子女能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