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泽东关于解放战争
“两条战线”论断的具体内容毛泽东提出的解放战争的“两条战线”,即“解放区和蒋管区的人民运动”,包含丰富的具体内容。
毛泽东在分析解放战争的敌我形势时,多次从政治、军事、经济这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如1946年10月,毛泽东指出:“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基本矛盾,蒋介石无法克服,为我必胜蒋必败的基本原因之外,在军事上,蒋军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业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05页。 1947年12月,他分析说:“政治方面,人心动向变了,蒋介石被孤立起来,群众站在我们方面”;“军事方面,蒋介石转入防御,我们转入进攻”;“经济方面,蒋介石的情形到了今年已经很严重,我们现在也困难,特别是山东、陕北两处,但我们的困难可以解决。” 参见《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特别是在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新年献词中提出:“同军事战线上的胜利同时,中国人民在政治战线上和经济战线上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为这样,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现在在全世界的舆论界,包括一切帝国主义的报纸,都完全没有争论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74页。
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军事战线”、“政治战线”、“经济战线”,这是不是说明毛泽东又将解放战争划分为三条战线呢?当然不是,毛泽东只明确提出“两条战线”,而并没有“三条战线”这样的论述。那么,这应作何解释?显然,从毛泽东一贯的分析角度来看,他实质上是把解放战争分为军事、政治、经济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来介绍,根据不同的场合而具体表述有着相应的变化,在内部讲话中文字上相对没有那么严谨,用某某“方面”或“上”等字词来分别介绍当时解放战争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而在公开的新年献词中则用“战线”一词,以突出战斗性,鼓舞民众的革命热情。有鉴于此,我们可以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去分析解放战争两条战线的具体内容。
(一)第一条战线的具体内容
第一条战线,即解放区的人民运动,其主体是包括人民解放军在内的解放区各阶层人民,除了传统的“两条战线”观点认为的军事内容外,还有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方面主要是争取人心,如与国民党开展谈判斗争,揭穿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对此,毛泽东评价道:“蒋介石在政治上更加孤立了。日本投降后的和平谈判是必要的,全部问题政治解决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教育了群众。”《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第207页。 1948年1月,他还直接指出:“政治方面,人心动向完全改变,人心向我,把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对蒋介石深恶痛绝。孤立蒋介石是长期的斗争,也是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解决了”;“现在,人心向我,解决了孤立蒋介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政策适当。这是一九四七年发生根本变化的政治原因。”《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第274页。
经济方面主要是进行土地改革。对此,毛泽东有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1945年11月,毛泽东只是提出:“只有减租和生产两件大事办好了,才能克服困难,援助战争,取得胜利。”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72页。 12月,毛泽东还认为:“减租和生产两大任务是否能够完成,将最后地决定解放区政治军事斗争的胜负,各地切不可疏忽。”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76页。但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得到土地,中国共产党于1946年5月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1月,毛泽东就开始指出:“解决土地问题是一切工作的根本” 《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199页。。他认为土地改革是“支持长期战争取得全国胜利的最基本条件”,“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33、1252页。;在经济方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搞了土地改革,而蒋介石没有搞;另外我们的主力打出去以后,又减轻了解放区的负担” 《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328-329页。。
(二)第二条战线的具体内容
第二条战线,即蒋管区的人民运动,其主体是包括国民党爱国官兵、民主党派等在内的蒋管区各阶层人民,也有军事、政治、经济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学术界对第二条战线的主体,认识比较充分,并多从蒋管区各阶层人民的斗争去论述第二条战线,而较少从政治、经济、军事这三个基本方面来归纳。
政治方面是第二条战线的主要内容。几乎所有的蒋管区学生运动,都属于第二条战线政治方面的内容,如著名的1945年昆明“一二·一”反内战反独裁运动、1946年抗议美军暴行运动、1947年“五·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除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外,蒋管区其他阶层的政治斗争也此起彼伏。仅1947年,在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城市,就有120万工人参加反对内战、反对美帝国主义暴行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其中罢工达3000次。 参见《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第747页。
经济方面的内容与政治方面密切相关。这方面内容很多,如上海摊贩的斗争、反对冻结生活费指数的斗争、抵制美货运动等。不少城市的贫民还掀起大规模的抢米风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947年3月到7月,上海、南京和江苏、安徽、四川等9省的38个城市发生抢米风潮,参加的城市贫民达17万人。 参见《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第747页。广大农村的农民则开展抗征、抗捐、抗租的斗争。另外,蒋管区各阶层人民在迎接解放的同时,还积极进行护厂、护矿等斗争,为减少国民党反动派对经济的破坏、迅速恢复生产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事方面的内容包括蒋管区各阶层人民的军事斗争,如武装起义、组织策反、搜集军事情报等。“第三条战线”观点所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起义运动”,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另外,国民党政府的暴政还在许多地区引发农民起义,到1947年1月,农民武装遍及川、陕、滇、黔、粤、桂、闽、湘、鄂、苏、浙、皖等省,参加群众达数十万人。1947年2月28日,台湾人民也举行了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的武装起义。各民主党派也进行了军事斗争。从1948年初起,民革、民盟、农工党等在十多个省建立了数十支武装队伍,从事反蒋军事斗争。如农工党在广州一带建立了2600多人的武装队伍,民革在四川建立了地下民革民主联军,民盟在四川雅安、江西九江等地建立了游击队。
总之,第一条战线和第二条战线的内容都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军事三个基本方面。这两条战线的内容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即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这两条战线的互相配合并不断取得胜利,使得国民党反动派面临着空前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危机,最终导致其统治趋向崩溃。当然,这两条战线的内容也存在着具体差别,互有特色,各有侧重。第一条战线是解放区各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公开领导下进行的,以军事内容为主;而第二条战线则是蒋管区各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进行的,以政治内容为主。
在解放战争两条战线的内容中,比较特殊的是身处异国的广大华侨。广大华侨也对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大量的斗争,为祖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例如,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1946年9月11日致电美国政府首脑及驻华大使:“本人代表南洋华侨,特向贵国吁请”,“不再援助蒋政府,以使中国内战得以终止”。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编《南侨正论集》,新南洋出版社1948年版,第2页。1948年8月至当年底,朝鲜华侨捐献总值200多万元的物资与现金支援解放战争。参见杨昭全、孙玉梅:《朝鲜华侨史》,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324-325页。对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地理区域来理解解放战争的“两条战线”,不能把广大华侨的人民运动看成是独立于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人民运动之外。广大华侨虽身处异地,但仍保留着中国国籍,和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斗争的方式和内容来看,广大华侨和蒋管区人民基本是相同的,应同属于第二条战线,即蒋管区的人民运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解放战争的两条战线还可以包括其他一些内容,如文化方面,但这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解放战争两条战线的内容主要还是由政治、经济、军事这三个方面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