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大学微博协会”发微博称,厦大将开设爬树课,教学生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据悉,此举是借鉴美国部分大学的经验,旨在教会学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7月24日《大河报》)
借鉴外国经验,教会逃生技能,动机固然不错,理念确也够新,但堂堂大学之内,向学生教授如此“小儿科”内容,无论怎么讲,都让人很纠结。
话是这样说,可另一方面,面对爬树上墙这些曾经的“寻常技艺”,我们的大学生们还真未曾“体验”。究其因,孩子们从“人生识字”之始,就裹挟在“应试教育”这架战车上,校内是死盯活缠,心无旁骛;校外是“大补特补”,唯恐落伍。“两耳不闻闲杂事,一心苦读教科书”之下,成绩是最大的求生资本,备考是最优的路径选择。加之“独生子女”的身份,“掌上明珠”的待遇,爬树摸鱼去历险,又怎么可能?可现实中种种情形又告诫人们,作为基本的逃生技能,该会不会,必遭其罪。厦大此番开设“爬树课”,也算师出有名。
幼儿园、小学“寅吃卯粮”,超前消费;大学之内却“朝花夕拾”,返璞归真,面对如此“大学不大,小学不小”的教育之怪现状,不能不令人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该做些什么?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又该如何定位?显然,面对难以预测的地震、泥石流、洪水、火患等灾害,作为爬树、游泳、野外生存、急救等生存技能,自应学习须趁早。而相较之下,既贵为大学,就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学得更不一般。大学校园开“爬树课”,纵然爬得再高,动作再轻巧,看似很合时宜,其实已跑调。
大学开设“生存技能”课,“上树”很简单,“生存”实不易。要破解其中难题,要打开人们心中纠结,还需体制创新,还靠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