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红四军领导人曾中生

发布时间:2012-07-28 08:1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密会议的决议,引起了众多党内同志的不满,徐向前曾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省委书记沈泽民同志,虽说工作积极热情,但在军事上一窍不通,又缺乏领导经验,曾中生同志要比他强的多。”对于曾中生在鄂豫皖苏区军民心中的威望,张国焘十分嫉妒,他曾在写给中共中央的《关于第二次反“围剿”及其他情况给中央的报告》中,攻击曾中生“仍是对‘立三路线’的调和”,并认为曾中生和他是“两条战线”的人,因此总是寻找一切机会对其进行打击报复。

1931年7月,国民党集结重兵,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红军主力处境十分危险,于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各战略区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他们立即采取军事行动,支持中央红军,打破“围剿”。

消息传到鄂豫皖根据地,红四军全体将领召开军委会议。商讨援助中央红军的具体行动。在会议上形成了两种意见,张国焘极力主张集中全部红军主力实行东征,攻英山,进逼安庆,威胁南京,通过攻打大城市来调动敌人。

曾中生认为:“孤军远出,奔袭400里开外的大城市,我们能有多大胜算?与其劳师远袭,不如波浪式地发展根据地,以进攻牵引敌军回援。”他坚持南下的计划。

大多数将领赞同南下方案。但是,张国焘有最后最后决定权,于是决定执行东征计划。

8月,曾中生、徐向前率红四军主力向东出发,8月1日,红军强攻英山,首战告捷,全歼守敌1 800余人。

在油灯如豆的指挥部内,曾中生凝视着地图,透出对东征方案的重重担忧。

“东征危险”徐向前说出了他的忧虑。“我们对敌情、地形、群众情况两眼一抹黑,远距离跑去出击,不是吃苦头、打败仗吗?”

为了红军的安危。曾中生召集四军师以上干部开会,征求意见后,毅然决定改变东征计划,南下蕲黄广,同时将这一情况报告后方。

8月3日,军部留下十二师守英山,率4个主力团向南前进。8日占领浠水县城,9日攻克罗田,然后昼夜行军120余里,奔袭蕲春漕河镇,聚歼敌新八旅,活捉敌旅长王光宗以下1 600余人,然后乘胜进取广济县城,与江南湘鄂赣红军形成遥相呼应之势。蒋介石迫于红四军锐利的兵锋,被迫将原拟派往中央苏区参加“围剿”的第十军紧急调往江北解围。8月30日,敌第十军司令徐源泉亲率4个团进驻广济洗马畈地区。9月1日,红四军主动迎敌,分两路攻进敌阵,歼敌3个团大部,又将逃敌包围于叶家湾地区。

红四军南下仅1个月,就取得了连克4城歼敌7团的辉煌战果,共计毙俘敌军5 000余人,缴枪4 000余支,基本恢复了原蕲黄广老区,同时还牵制了敌人1个军回援,有力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此外,在经济方面也大有收获,解决了部队供给问题。这些都说明,南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然而,对于曾中生违背其战略部署而取得的胜利,张国焘一直怀恨在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拔去这颗眼中钉。从1931年8月17日起他多次向中央政治局发出批评信,诬蔑曾中生改变作战计划是“违抗分局命令”、“在政治上重复立三路线”,与中央分局是“原则上、路线上的分歧”,严令部队撤回。

眼看与张国焘矛盾越来越激化,8月20日,曾中生以红四军长徐向前、政委曾中生、政治部主任刘士奇的名义,向中央上交了一份红军南下和东进的大是大非的正式报告,在报告中阐述了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并进行了批驳。面对曾中生的上书,张国焘恼羞成怒,在1931年8月召开了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联席会议,将曾中生调到后方考察。同年9月3日,曾中生被撤去红四军政委职务。1933年8月1日,张国焘以“右派首领”、“与托陈派、改组派等联合起来形成小组活动”等罪名逮捕了曾中生。

(作者:靳卫敏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