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我的戏园子记忆

发布时间:2012-07-24 08:21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从小就喜欢京剧,抗日时期至解放初,镇江的戏园子很多,有大舞台、复兴大戏院(后改成解放剧场)、共舞台、新舞台等,好多地方我都还有深刻的印象。

大舞台在大西路,复兴大戏院则在天主街(后改名为人民街)与柴炭巷横街之中。其时我正好在中华路一个小学读书,每天下午放晚学,也正是大舞台和复兴大戏院演大轴戏的时候,这时上演最后一出戏,还有三四十分钟就要散场了,所以戏院已不卖票也不收票,只要你欢喜看戏,就可以自由进去。我经常去看,所以渐渐就爱上了京剧。

作为南来北往交通方便的水陆码头,镇江的京剧曾经辉煌一时,名角不断来镇演出,麒派的就有高百岁、陈鹤峰、吕君樵、徐鸿培等先后来演出过,著名的四大名旦之尚小云、荀慧生也来过镇江,著名花旦小杨月楼在镇演出“石头人招亲”连演多场爆满而不衰曾创下奇迹。

那时戏院为招揽顾客还上演连本戏,即相当于现在的连续剧。剧名为《封神榜》,不但戏好看,还利用灯光布景和机关,引人入胜。记得在复兴大戏院演妲己的叫花美娟,演纣王的叫一声雷,名字当然是艺名,但叫得响,让人容易记得。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化,演员不但演传统古装戏,麒派老生徐鸿培、花旦井燕媚还将张恨水的名著《啼笑姻缘》搬上舞台在大舞台演出,让人耳目一新。那时演戏时间很长,无论日场夜场,总有四小时之多,看得非常过瘾。

戏院经营也灵活得很,可以加座,这样既满足观众需求,又增加收入,而且戏院非常重视平时广告宣传。那时有收音机的人家不多,所以戏院就在街头巷尾显眼的地方广贴海报,将每天的戏目公布于众,另外每天上午10点左右,派出流动宣传队,敲锣打鼓,肩扛着戏目牌走街串巷,使过路人和商家一看便知。另外戏院窗口除出售当天票和预售票外,还发行一些优待券和长期券,前者属于一次性消费,后者则相当于现在的月卡、年卡之类。

旧时大舞台名气很响,镇江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戏院建筑宏伟,装潢古朴,宽敞开阔,内部设有大厅、楼座包厢,可容纳1500名观众,在当时来说,其规模已不算小。到了晚间,大舞台的霓虹灯闪烁着红绿光芒,与繁华的大西路相映生辉。大舞台的门口就是炒货店,对面就是福禄全茶食店,生意非常红火。

过去的戏院还设立茶房为观众沏茶,在演出幕间稍作休息时,服务人员还为泡茶观众递送热乎乎的手巾把,甚至在手巾上面洒上高级花露水。

记得我小时候,最爱看武生戏,最使我记忆犹新的是曾在大舞台长期演武生戏的小小毛豹,虽非一流演员,但武艺非常出众。记得他在京剧“四杰村”一剧中,担任“余千”一角,只看见他施展腿上功夫,满台飞舞,能连续不断地打旋风多达120多个,且每次演出此剧都是如此,不得不叹为观止。而现在的演员,我虽看了不少,最多也只能旋几十个就了不起了,可见过去的演员基本功有多么扎实。

(作者:刘广志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