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难忘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2-07-15 08:18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961年3月下旬,正是紧张备战高考的时候,高三(3)班赴金山开展了一次团日活动。校团委书记兼班主任朱长辉应邀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后排左四为朱长辉老师,左一为王凌云(后考取清华大学),左二为团支部书记李学成,左三为班长孙隆和(后保送哈工大学习),左五为笔者,左六为支委郭富根(后保送哈工大学习)。

 

我初中毕业时,由于父亲去世早,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寒,原本是想报考南京无线电中等专科学校的。当时正值大跃进的1958年,高中扩招,经不住班主任的再三动员和对省重点高中的神往,被大港中学保送进了镇江中学读高中。

高中三年的学校生活艰苦而难忘。当时学校对贫穷的学生虽然特别照顾,贫困生都享有助学金和学费减免,但那时班上农家子弟多,家庭困难的多,学校在经济上也不可能全部包下来。我们一帮穷小子就常常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做苦力挣点钱,解决开学的书本费和补充伙食费的不足。学校附近有个奶牛场,我们常常结伴割草去卖,我还在建筑工地上抬过土方,为学校刻过钢板。每次回谏壁老家看望奶奶和母亲,都是步行。从七里甸出发,抄小路穿越镇江城,经二监翻越京岘山,然后才上镇常公路往家赶,从没有乘过一次汽车。

学校生活虽然艰难困苦,却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学习。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很关心,用他们的爱,用他们的学识,用他们的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难以忘怀。

印象最深的是朱长辉老师。他当时任校团委书记、教导主任,兼任过我们的班主任。他是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听说是身体原因不能考大学,自学成才的。他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年轻帅气。他教我们政治,上课时,经常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之间,在走道上边走边讲,抑扬顿挫,思维敏捷,语言逻辑性极强。他兼任我们班主任的时间虽然不长,对班上的同学却十分了解。当时我这个在班上表现并不突出的学生,多年后他还记得我的名字,并留意我在本市报刊上发表的每一篇文章,让我十分感动。

王汝卫老师也让我们记忆深刻。因为他的儿子王凌云在我们班上,这更让我们对他有一种亲切感。他教我们历史,也当过我们的班主任。他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善于讲故事,听他讲课如同现在听央视的百家讲坛,生动有趣。教过我们历史的还有一位戴步瀛老师。他身材不高,其貌不扬,圆圆的胖脸上戴着一副眼镜,讲起历史故事来一双小小的眼睛特别有神,记得有一次讲到“怒发冲冠”时,他突然将帽子从头上举了上去,露出了光秃秃的脑袋,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语文老师张元成身材修长,相貌堂堂,一头乌发总梳理得一丝不乱,是最注重仪表美的。他上课认真而细致,对写得好的作文,总是不吝惜赞赏之情。大概我是语文课代表的缘故,他对我的作文总是鼓励的多,常常拿到课堂上评讲。有一次我模仿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写了一篇记叙文,他不仅给了我高分,还当堂读了,让我激动不已。

1961年,在高校招生数锐减,全国只招16万多人的形势下,我所在的三班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我所知,就有两人考取了清华,有4人被保送进了哈军工等重点军事院校,有4人考取了南大、南工,有多人考取了其他知名高校。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淳厚校风的影响,得益于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得益于同学们的勤奋好学。

(作者:赵才才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