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帖称,河南洛阳十二中一名生物老师日前发起“民主投票”,要求全班学生在不让老师继续教课和淘气学生豪豪退学两者中二选一。8名学生选了老师,剩下的学生全部投给了让豪豪退学。豪豪遭劝退后被送往另一所学校借读,但不久又被要求退学。(央视)
一名男孩子让老师“很生气”,发展到用“民主投票”方式劝退的地步,一般不过是两方面原因:
一者,男孩子淘气让老师受不了,不服从管理,让老师无法容忍;
二者,淘气男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差生”,这类差生不仅影响班级成绩也会影响老师业绩。
于是,无论怎样想方设法也要将孩子“一退了之”。这其实是教育的“洁癖”思维,在这类教育工作者眼中,孩子必须是“听从指挥、令行禁止”的角色,容不得不同的个性,即使有不同个性也要“剔除”了之;在“洁癖”思维之下,“差生”在教育者眼中犹如“毁坏教育一锅汤”中的“臭肉”或“烂菜叶”。
然而,这样的一种对待“差生”或“淘气学生”的教育心态,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前贤孔老夫子讲究“有教无类”,不仅包含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也包容对受教育者不同特性特征的宽容理性。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办教育理念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他并不希望教育对象的“一刀切”,蔡元培这样的教育大家恐怕想都不会想,如何“民主投票”劝退一名“差生”。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本身是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也是鼓励和尊重受教者的个性和允许有不同性格的学生存在的。
出现一个老师组织“民主投票”劝退一名学生的事件,根源上得追溯到时下的教育机制和积弊上。如果将教育比做“水”,“水本无形”,但承载“水”的容器却“禁锢”着教育的形状,在整体上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之下,无论是对学生优劣的评价、教师业绩的评价,都是一种“单线”的思维,如升学率、状元数、分数,哪个学校管理的更严格、不出事。这个装水的“瓶子”肯定有问题。
有时候我们又不能完全将问题归咎于教师。调查显示,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女生每一个科目的平均成绩几乎都高于男生。2006-2007年,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中超过65%是女生;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甚至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多个省份文理科“状元”,全部被女生夺得。这并不是男生不优秀,就比女生差,而是教育机制的评价考核标准的单一,在片面“鼓励”女孩子式的天性和个性,正如《拯救男孩》一书的作者、儿童教育和研究专家孙云晓所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是对立的,这是‘男孩危机’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机制僵化的折射。
组织“民主投票”劝退学生的老师是教育机制不良之下的“附庸”,一方面这些教师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屈从”;另一方面,这些“坚定”的执行者,又在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着不良教育机制,事实上成为“伤害”孩子天性个性的“工具”。教育机制应该反思,因为在一个法定的公民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之下,这个“胆大”的教师竟然敢随意以伪“民主”来剥夺公民权利,其对教育规律的无知令人担忧。这个“胆大”的、“驱离”不听话学生的“民主投票”,只能说明一些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文明教育思维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