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镇江·报评

“被救离开”可能是不习惯帮助

发布时间:2012-07-11 07:18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7月3日傍晚,年仅27岁的湖南娄底人邓锦杰,为了营救溺水的三个陌生人,奋不顾身跳入河中救人,终因体力不支溺水身亡。让人气愤的是,获救的一家三口未对施救者表示谢意,甚至对旁人的提醒不理不睬,便一声不吭消失了。

(7月5日《潇湘晨报》)

这样一起新闻,犹如一把盐撒进人们的心口。据称,当见到被救的一家三口离开时,围观者指责,“救你们的人还没上来,你们怎么就走?”一家三口中的一位女性竟然说“关我屁事”,然后就开车走了。如果情况属实的话,简直比钝刀凌迟还让人疼。当时围观者拦住当事人,也决不为过。

刚刚经历了“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广东“托举哥”等道德洗礼,面对这样的新闻还有点不太习惯。很难相信,人心冷漠竟然会到这一地步。个人觉得,这么一起事件的发生,应该只是个例。就当事者的心理反应分析,也未必就是忘恩负义。

过去,我们一直感慨人们可能还不习惯帮助别人。与此对应的还有一种“不习惯”,即人们可能也不习惯受人帮助。传统文化讲,大恩不言谢,小恩不必谢,这主要是为了烘托助人者心灵的高尚,可不是用来给不感谢找借口的。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人面对别人的帮助,明明心里很感谢,就是脸红心跳不好意思表达出来。这是一种个性,无关道德;这么做虽不妥当,但将其上纲上线成不知恩不感恩也是不对的。

有一种不感恩是因为害羞,还有一种不感恩是因为害怕。面对别人的帮助,其实心里很感激,但在一刹那间,发现救人者可能面临着财产甚至生命损失,突然心生害怕,担心感谢的成本太大。甚至担心助人者被讹,被人助也被讹,会把自己从一个漩涡里拖进另外一个漩涡里。这起新闻,当事人选择转身而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心理。如果邓锦杰也顺利上了岸,当事人可能未必转身而去,说不定会有一句接着一句的感谢。但当见到邓锦杰处在危险境地时,原来藏私在心底的“小”,就跑了出来。而那句“关我屁事”,更是一种紧张下的口不择言,一定程度上说明当事人已经失去了冷静与理性。

可以断言,虽然当事人离开了现场,但这两天肯定也是忐忑不安;即使当事人永远不出现,恐怕也会背上一辈子的“良心债”。

无论是害羞,还是害怕,都体现出一种面对他人帮助时的不习惯。“不习惯受人帮助”,甚至比“不习惯帮助别人”还要严重,因为它直接挑战了社会的底线,容易产生道德的“寒蝉效应”。面对这种不习惯,传递道德压力是可以的,但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可能还不行。它需要从我们做起,每一个人面对他人的帮助,都大声大胆地把感谢说出来;还需要建立一种社会机制,让被助者不必担心“被助被讹”,帮助被助者分担“被助成本”。

(作者:毛建国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