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扬中市民黄先生碰到了一件让全家都无比“郁闷”的事情:与儿子同校、中考分数低一点的三名同学,都被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统招录取,自己的儿子却落榜了。为了能进这所当地的名校,黄先生不得不掏出3万元“购买”择校入学资格。昨天,扬子晚报记者赶到扬中,就此事展开调查,发现黄先生所述情况属实,但扬中市招办负责人表示,这一现状已“无法改变”。(7月2日扬子晚报)
常言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每年的中高考,都会有学生因一分甚至零点几分之差,只能与心仪已久的学校忍疼挥别。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明明比录取分数线高出0.4分,却在四舍五入的“权威定理”棒杀下,被无情地掀翻落马。不得不承认,这是四舍五入法自问世以来最荒诞不稽的一次“灵活应用”。
显然,将考生中考分数擅自四舍五入,如此儿戏化做法,既是对考生的极度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神圣教育工作的亵渎。说白了,如此四舍五入践踏的是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甚至给人造成“劣胜优汰”的错觉,引发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担忧与质疑,造成一些不和谐的社会因素。
说实话,四舍五入法给我们省去了诸多麻烦,带来了很多方便,却没有想到它会被“创新”运用到严谨周密的招录上。细思之,四舍五入的“创新”工作绝非一次偶然,它是由备受诟病、屡禁不绝的择校费一手导演的。特别是在不菲的择校费的诱惑下,教育公平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虽然一些学校打出择校费是为了保证学生的教育公平,但自有择校费始,教育被当做商品买卖起,教育公平只能是无稽之谈。动辄几万元的择校费,已将大部分的孩子挡在优质教育的门外,还能奢谈什么教育公平?
择校费几乎年年见涨,择校热也是年年升温,可以说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推波助澜。虽然择校费的征收大都被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一方面是为了学校更健康优质的教育资源考量,另一方面欲为学生打造更加优渥的读书环境与学习条件,但真正有几个地方把收取的择校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几个地方把择校费的来龙去脉大胆地公示过?而如果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学校,那么,这些学校很可能成为一些部门的“造钱机器”,教育公平又如何保障?
毋庸置疑,若不打破优质教育资源被“垄断”的局面,择校热肯定会高“烧”不退,择校费也必会居高不下,而这可能导致教育公平跑偏走样,甚至引发教育腐败,贻害无穷。诸如“四舍五入”的闹剧还会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