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亲历中越外交:周总理陪外宾回延安

发布时间:2012-07-05 07:1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当翻译不容易:需要博闻多识

我刚参加工作时,外交部有一个“翻译室”,那里集中了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五种语言的高水平专业翻译,专门负责为中央领导人做口头翻译和重要文件的文字翻译。我们学亚非国家语言的干部都分配到各地区司,虽不是专职翻译,但也不时承担一些翻译工作。几十年来,我曾有机会为周总理、邓小平、谭震林、陆定一、乌兰夫等领导人和巴金、华君武等文化名人当过翻译。更多的是在中越两国陆地边界谈判和划分北部湾谈判中,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当翻译。

对于如何才能当好翻译,不少老同志都谈过他们的亲身体会。我的一点粗浅体会就是除了要熟练掌握所学的外语,还要尽量多读书,多掌握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在翻译现场才能比较主动,才能尽量少出现尴尬局面。在这方面我可以讲三件事。一件事听来的,一件事是现场见证的,一件是我的亲身经历。

1975年夏,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和夫人访华。毛主席在会见马科斯总统夫妇时,谈及了当时的个人心态,说国内有人攻击他,称他为秦始皇。机敏的马科斯总统立即宽慰说,菲律宾有一条谚语:哪棵树遭人抛击的石子越多,就说明那棵树结下的果实越丰硕。接着,马科斯问,不知中国有没有类似的说法。毛主席脱口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几句话原出自于三国时期魏国人李康的《运命论》,但在场的翻译从未听说过,更不懂是什么意思,一时不知如何翻译。毛主席只好把这几句话写在纸上,逐句给翻译讲解,才算解决了问题。

1975年的一天,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宴请越南驻华大使阮仲永,我担任翻译。阮大使在交谈中提到越南有很多人都喜欢中国的唐诗。韩念龙说,中国把古代最伟大的诗人称为“诗仙”、“诗圣”或“诗伯”。接着便讲述了一个故事,说中国宋代有一个书生,他在一个月夜乘船游采石江,忽然看见有一条船迎面划来,船上挂有一个牌子,上面写有“诗伯”二字。书生感到船上的人过分狂妄,便即席吟诗两句:“谁人江上称诗伯,锦绣文章借一观。”花音未落,只见对面船上有人答称:“夜半不堪提绝句,恐惊星斗落江寒。”书生听了大惊,急忙把船靠上去想当面求教。谁知那人下船后便消失在夜色中,没了踪影。原来是李白显圣。当时我对韩念龙引用的几句诗闻所未闻,精神立即紧张了起来,故事虽听懂了大概,但由于卡在关键的诗句上,一时惊慌地愣在那里,不知所措。韩念龙耐心地把几句诗写在纸上边讲解,边让我慢慢翻译,总算给我解了围。事后,我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读到了这个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但当时的狼狈相在我的记忆中却怎么也抹不掉。

1989年秋,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宴请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那时,江泽民同志刚到中央工作不久,同西哈努克还不很熟悉,席间便对西哈努克自我介绍说,我是江苏扬州人。接着又说,中国的诗词中提到扬州的地方很多,并当场背诵了李白的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场的柬语翻译很快把这两句诗翻译了过去。但江泽民同志从西哈努克的表情中意识到客人可能没有听懂,便问翻译“烟花”一词是怎样翻译的。翻译说,他理解“烟花”是妓女的意思。江泽民马上纠正说,“烟花三月”是描写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那位翻译当然很不好意思,又把“烟花”的含义重新翻译了一遍。

从以上事实说明,虽然一名翻译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断扩大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始终是一名外事翻译的任务。

(作者:李家忠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