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艾绿,榴花红,又是一年端午节,应景觅趣,读宋代镇江诗人张榘(字方叔,号芸窗,著《芸窗词》)的《念奴娇·端午》:
三闾何在,把《离骚》细读,几番击节。蓠蕙椒兰纷江渚,较以艾萧终别。清浊同流,醉醒一梦,此恨谁能说。忠魂耿耿,只凭天辨优劣。
须信千古湘流,彩丝缠黍,端为英雄设。堪笑儿童浮菖歜,悲愤翻为喜悦。三叹灵均,竟罹谗网,我独中情切。薰风窗户,榴花知为谁裂。
此词有些词句,也是宋代镇江端午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凭吊屈原
“三闾何在,把《离骚》细读,几番击节。”“三闾”指屈原(字灵均),曾任楚国三闾大夫之职。《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中充满了诗人的疾恶如仇、忠贞爱国的激情。农历五月初五,相传是屈原怀才不遇、忧国伤时,悲愤投汨罗江而死的日子。因此诗人雅士都要在这天集会,并举行击钵吟诗,以凭吊这位爱国诗人。例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从张榘的这一词句,可见宋代镇江端午节,文人墨客有吟咏诗词,凭吊屈原的习俗。
端午粽子
“彩丝缠黍,端为英雄设。”“黍”,即“角黍”,粽子的古称。“英雄”,指屈原。粽子的来历,据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角黍者,屈原姊所作也。”粽子与纪念屈原有关,始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周时,楚屈原以忠被谗见疏于怀王,遂投汨罗江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丝角黍(粽子)于节日投江以祭之。”宋代,粽子在民间普及,不仅是供品,而且是节日食品,其制作、用料、品种也花样繁多。据宋时吕希哲的《岁时杂记》:“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
从张榘的这一词句,可见宋代镇江端午节,民间已有纪念屈原品尝粽子的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菖蒲榴花
“堪笑儿童浮菖歜”“榴花知为谁裂”。“菖歜”,即菖蒲酒;“榴花”,即石榴花。菖蒲俗称“蒲剑”,具有消除邪气的作用。端午节用菖蒲酒或雄黄酒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一个“王”字,据说可以身体强健,百病不生。榴花是妇女们在端午节时,用来插戴的发髻饰物,据说能辟邪气。又因为艳红的榴花在五月绽放,俗称“五月瑞花”,是端午景之一。
从张榘的这一词句,可见宋代镇江端午节,民间有不少有趣的习俗,其插菖蒲、悬艾草、赏榴花,至今仍在沿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