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寿光市开展的党员登记工作中,对102名党员不予登记,120名党员暂缓登记,限期一年整改。这一举措,引来广泛关注。
在很多人眼里,党员是个“终身制”的身份。一旦被党组织接纳,除非按照党章等相关规定被除名或开除,党员身份将终身保留。也正因此,一些党员在入党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动摇了理想信念,甚至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比如,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37859件,结案136679件,处分了142893人。寿光对党员实行动态管理,让党员队伍能够“吐故纳新”,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另一方面,党员本来就应该是“先锋”。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转型,当前的中国都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如果党员不能跟上时代变化,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坚定自己的思想、学习领导发展的技能,“为人民服务,为新的人民服务”,从先锋转为后进,这样的党员,也难说是合格的党员。
今年初,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不断保持党的纯洁性。据媒体报道,寿光不予登记的党员中,有68人有违法违纪行为,这些问题确实触碰到了共产党员的“底限要求”。
建立党员队伍纯洁机制,明确标准,程序严格、合理,让被处置的党员口服心服,是这一举措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在组织行为、思想意识上出了问题,也可能是有的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当前,仅流动的农民工,就超过2亿人,其中党员的绝对数量,怕也不是小数目。如果加上那些在城市中自谋生路、选择“体制外生存”的党员,应该是个更庞大的群体。对这些流动党员,党组织的日常服务是否积极到位,是否深入体察了他们的思想状态?不能让这部分党员想过组织生活摸不到门、想做思想汇报找不到人。
邓小平曾经满怀希望地说,如果几千万党员都合格,那将是一支多么伟大的力量!对于党组织,纯洁机制是刮骨疗伤;对于党员,纯洁机制则是警钟长鸣。更重要的是,对党员无论是处理还是表扬,最好的标准应该是群众——只有把党员的一言一行都置于群众的监督、评议之下,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支“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的党员队伍,始终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