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陆续公布,与往年一样,必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如果说,高考落榜者都应该像中榜者一样高兴,那是不可能的。——应该承认,名落孙山是一种苦涩的滋味。
那么,是不是考不上大学也就与大学无缘甚至失学了呢?我想起了高尔基的名著《你有大学》,有研究者指出译成中文后的书名欠确切,正确的译法似应该是“我的诸多大学”或“我随处有大学”,原因是原文中的“大学”一词,本来为复数,如果译成“我的大学”,现行的译法就得不到体现,一般的读者很可能误解为一所大学。但这里无心去推敲译笔,我只想对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很可能在今年的高考中名落孙山的青年说,高尔基之所以成为大文豪,并不是哪一所大学的什么系所能造就出来的,他可没有上过任何大学,但却读过一所不挂牌或没有围墙的无形“大学”。
像这类例子,古今中外的文学史、科学史上俯拾即是。
当然,我并不是说不上大学比上大学就更好。否则,国家就无须费钱费力大办院校,只须一律听任青年上高尔基式的大学了。我只是说,当前的条件还不可能让一切想上大学的人都上大学,总有部分人被留在门外。即便这些年各高校都采取了“扩招”等优惠政策,但仍难尽所有青年的意愿。那么,这大学外的人是否就不能成才了呢,未必的!得看各人的努力。如果不长进,再好的教师及再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白搭。相反,有志者却能在类似“胶囊公寓”里凭借一束昏暗的灯光在学海中“捉鳖”。一个人的造就并不取决于学校的优劣,而取决于学习的勤怠。
或曰:既跨出了中学的校门,又跨不进大学的门槛,不就是“失学”了吗?对“失学”一词,这里颇有另加一层解释的必要。通常那种认为无学校就读就算“失学”,是欠妥的。上学而不学,其实也就失了学。而虽无学可上仍“失学则强”、嗜读成癖、苦攻不缀,就没有失学。高考落第,在就业或待业的过程中,即便没有上业余学校或补习班,而能坚持自学,又何偿是失学!
有一位自学成材的学者,年青时投考北大,名落孙山。这一打击可没有把他震倒,而把他震醒。他站在北大校园的沙滩,对着这个高不可攀的学府发愿:“北大呀北大!你不收我做学生,十年后要你聘我做先生!”他这句话不是说说解气而已,果然一头钻入书海泅游,数年之后,连续出版了一些有见地的论著,学术界为之侧目,第九年,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就向他发了教授的聘书。
这个故事,对我们落第青年,也许能旁通点什么吧。
记住,你有“大学”,在你身边就有你的“大学”!——无须注册的“大学”,学费就是你的决心和毅力!
[稿源:红网]
[作者:王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