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近代农村建设实践家冷遹

发布时间:2012-06-29 10:23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夏本农国,衰夷难具陈;囷仓无积谷,陇亩多荆榛。灾祲逼天祸,兵戈遽狂秦;虽欲服南畴,不得为良民。民生既已荒,国计徒苦贫;艰危启觊觎,方法有旧新。事穷变乃通,郁者求其伸;农村曰改进,治理贵真纯。”——冷遹

冷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也是中国近代农村建设的实践家和思想家。1921年,他由上海回镇江,决心退出政治舞台,摆脱军政方面的事务,致力于实业和教育救国。1928年春天,冷遹代表地方人士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暨江苏省农矿厅合作,确定在镇江以黄墟为中心的13个自然村镇为农村改进试验区,开垦荒地、兴办农场、发展蚕桑事业、修筑水坝公路,推广良种新式农具、开展民众教育、创办乡村医院,一时间黄墟一带的农村出现活跃兴旺的气象。

实业和教育救国之路

1921年,冷遹由上海回镇江,致力于实业和教育救国。他受民族实业家张謇先生启迪,对盐垦发生了兴趣,几次深入苏北沿海盐土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他认为当时国内民族纺织工业正在兴起,如果对盐土地区加以改良种植棉花,既可减少原棉进口,振兴民族纺织业,又可发动地少人多的当地农民参加棉垦工作,开拓生财之道。为此创办他的第一个实业——江北盐垦公司。

冷遹认为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产丝古国,但到20世纪20年代,蚕丝出口远不及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后起国家。江浙是我国主要产丝区,为了振兴中华蚕丝业,冷遹走遍了江浙主要产丝农村,进行调查考察,分析落后原因,提出在江苏利用丘陵荒山发展桑蚕业,降低制丝成本,改良蚕桑品种和生产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建议。他率先在家乡黄墟首创“永安蚕种场”,又在镇江西郊四摆渡创办了“益民种场”,进行垦荒、植桑、制种。江苏丘陵山区养蚕业和制种业的迅速发展,引起政府的重视,在全国经济委员会下成立了全国蚕丝改进会,由冷遹负责。冷遹还组建了福华丝绸公司,出任董事长,恢复了嘉兴丝织厂,改进了丝纺织工业,并开展国际贸易活动。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上提倡男女平等的风气渐开。冷遹认为妇女须有独立谋生的一技之长,才可以真正做到男女平等,因此萌发办女子职业学校的想法。1926年10月,冷遹与黄炎培、唐儒箴联名创办“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冷遹为董事长。学校的教学目的很明确:通过学习,使得妇女有一技之长,能从事社会生活及服务,从而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该校先设蚕桑科,后设师范科,共有七个班级,师范科三个班级,简易师范一个班级,蚕桑科三个班级。十多年来该校为小学充实了师资,为各地提供了育蚕指导,深受社会欢迎。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

1928年春,冷遹先生代表地方人士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暨江苏省农矿厅合作,仿效昆山徐公桥的办法,划区办理农村改进事业,确定在镇江东乡以黄墟为中心,就近划入十三个自然村镇为农村改进试验区。

宋紫云在1930年-1933年期间任实验区的主任干事,跟随冷遹先生从事农村改进工作多年,在他的一篇回忆文章《冷遹先生在家乡所办的事业》中,他从村政、建设、农事、教育、卫生、经济等六个方面记录了冷遹先生在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内进行的工作。

试验区建有村代表会组织,村代表会是民意机构,以民主协商方式产生,每村选出一到三人组成村代表会。凡涉及全区性的重要工作,均事前召开村代表会议,作出决定,然后执行。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五到六次。试验区还设有各种委员会组织,为群众性临时机构:为筑路,即设筑路委员会;为开塘,即设塘坝委员会;为调解村民纠纷,即设调整委员会等。

黄墟地区水利条件很差,冷遹和村民研究,兴修水利,开塘蓄水,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很快就获得了好的收成。试验区还自办了经济林场,破天荒搞起立体化农业试验,农林牧副渔齐头并进,菜果稻麦豆种植、鸡鸭蜂猪鱼养殖同时经营,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广大农户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办得有声有色,社员入社缴纳股金充作合作社基金,可向合作社存款,也可申请贷款。贷款主要采取实物贷放的方法,防止贷款挪作他用。

试验区还进行扫盲工作。根据群众居住的情况,冷遹将他们划成小组,凡是不识字的乡民,以组为单位,由师范学校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课本有的是自编,有的是小学课本,学习内容主要是语言和算术。凡是黄墟镇和周围村子,都进行了这种教学,这种扫盲式教学,很快就让广大不识字的或稍识几个字的男女青年尝到了甜头。

1931年前后,黄墟曾多次流行霍乱等急性传染病,死亡人数众多。冷遹目睹农村缺医少药的实际情况,在试验区里创办了一个专为农民免费治病防病的“民众诊所”,又与陆小波、严惠宇诸社会贤达及省立医院院长汪之臣,在镇东弘仁医院附设中专——镇江农村医药学校(后改称为镇江农村护士学校),学生毕业后,回到各村为当地农民防治疾病。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最后毁于日本侵略者侵华烽火中,前后存续有十年时间。农村改进试验区的实践一度使黄墟一带经济增长区域受益,诸多善举在乡间有口皆碑,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农村工作一得》与新农村建设

1946年4月17日冷遹在中建农场工作者座谈会上有一个重要发言《农村工作一得》,总结了在家乡进行农村改进运动的得失教训,冷遹研究会副秘书长裴伟研究认为,《农村工作一得》非常朴实,字数很少,但表达了冷遹先生对农村建设的三点主张,即“工作要计划化,计划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作符合于实际的合理修正”、“要虚心了解地方实况,学习老农的技术经验”、“要积极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冷遹认为“农村工作是一项繁复的事业,如经济、教育、卫生,范围异常广泛,而致力于人与社会的改造,又说明了实质上是如何艰巨的工作,但是,耐心、尽力,注意到上面提出的三点。我相信就决不会徒劳的。”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其内涵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内涵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 也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冷遹先生农村试验区的得失教训无疑为现今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实践的借鉴意义。

民建丹徒总支会员王荣分析了冷遹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实践和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他以为两者尽管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不同,内涵诠释也存在差异,但建设好农村、造福乡里百姓的愿景是相同的。冷遹在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践,涵盖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他的诸多尝试值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借鉴。

冷遹的外孙赵英凯也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外祖父冷遹的农村建设经验可供借鉴:

首先,在冷遹先生的农村改进试验活动中,他始终强调“农民自觉”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性。只有农民自觉行动起来,在政府的扶持下,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

其次,冷遹非常重视教育,倡导科学技术的运用。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被更多地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我国农业正在朝着综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建设新农村这一伟大的系统工程中,尤其要重视科技人员和发挥科技的力量;

再次,冷遹等先辈们坚定地认为农村文化教育应处于核心地位,是启发农民智慧,改变农村面貌,乃至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手段。就目前农村教育而言,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补贴力度,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送科技下乡也取得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农村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作者:记者 戴蓉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