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否得到彻底整改,是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考验
一年一度的审计工作报告受到社会关注。相比往年,27日发布的最新审计报告中,很多内容直指改革深水区和敏感区,进一步加大了对相关领域中妨碍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相关问题的反映力度,可谓直面热点、不避敏感。
敢于触碰敏感问题,是审计工作应尽的职责,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涉及民生、关乎民心的政治问题。比如,报告中“5400多户未经资格审核即被纳入保障范围”、“2.1万户不符合条件或重复享受保障待遇”等,提出了一些决定保障房政策成效的关键问题,更关系到弱势群体住房权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当前,改革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凸显。以新医改为例,审计报告中“23家县级医院超过规定比例加价售药,多收取药费6732万元”等,折射共性问题,也提示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首先就要求我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
当然,仅仅从宏观上指出问题还不够,还要从深层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审计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完善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审计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查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是通过揭示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
今年,审计报告在深入分析审计署向有关部门移送的112起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经济犯罪案件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些问题和案件的规律,包括日益呈现向民生领域渗透的趋势、借道“中介服务”等第三方进行权钱交易成为新形式等。这些分析从腐败案件与权力滥用之间的联系出发,既对案件的多发领域、新型手段和客观条件逐一梳理,又有典型案例佐证,对于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查出问题之后,不仅要分析“怎么看”,关键还要看“怎么办”。纵观历年审计报告可以发现,一些部门会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示“积极整改”,但下一年却还是我行我素、“榜上有名”。
诸多问题之所以反复出现,同制度不完善有关系。事实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建立起严谨、规范的制度体系,但审计报告反映的“老问题”却说明,很多制度并未被落实好。这也提示我们,审计只是监督形式的一种,还需与其他日常监督形式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否得到彻底整改,是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大考验。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加大整改力度,对于拖延、推诿甚至拒不整改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不仅如此,整改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具体问题,更要从这些问题中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达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目的。(崔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