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从山芋开始的校园生活

发布时间:2012-06-26 07:53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959年—1961年,我国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较困难。当时,镇中提倡勤俭节约,学生的成绩报告单都是利用废旧试卷背面印制,讲义纸都是学生土法制造出来的。

1963年夏,我考入省镇中。其时正处于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恢复时期,食品奇缺,物资匮乏。中学生那时的粮食定量是每月32斤、食油每月0.5斤。这个粮油定量标准大大高于城市居民。

当时我们在“省镇中”吃大食堂,每天的伙食费是0.25元。我入学那年,省镇中被列为江苏省18所示范中学之一,我们每人额外享受国家补助0.04元/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党不曾忘记青年学生,也正是有了这个“不曾忘记”,让我们安然度过了那一段艰难岁月!

镇江地区丘陵起伏,多产山芋。山芋收获季节,每周午餐学校食堂都要安排几次用山芋充当主食,以弥补粮食定量的不足。山芋胀肚子,还促进胃肠蠕动,所谓“一斤山芋二斤屎,回头望望还不止”。每到吃山芋日,上厕所的排泄量就会大大增加,不仅如此,课堂里同学们的排气次数也会大大增加,此起彼伏,常常会引起同学们心照不宣地哄堂大笑。

我患有消化系统的毛病,最怕吃山芋。每餐只能勉强对付一两个,多余的山芋决不敢扔,拿回宿舍“共产”,谁吃谁请便。班长姚诗振常拿来权当课间加餐。姚班长边吃边举起山芋示意:“这就是灵魂!”几十年了,姚班长那副冷幽默的神态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大多数的午餐主食还是糙米。每天早饭后,班级值日生都要去大食堂领取全班的定量米,抬来一屉蒸笼,然后用一量米的小铁皮罐把米一一均分到每个同学的饭盒里。每当值日生分米完毕,常有个别“大肚汉”男生追加一些米到自己的饭盒里,那是其家人的粮袋子里抠出来的。我不止一次地留意到,女生在值日分米之时,有意将自己的那份米匀一些到“大肚汉”的饭盒里。这种善举却会引起“大肚汉”的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说“大肚汉”不需要怜悯。女生则分辩说,我们又吃不了!其实,这种“怜悯”在那个艰难岁月,摊到哪个男生头上都是一种温暖!只不过,已是“准成年人”的男生们已经开始有了男子汉的尊严。

除了往自己的饭盒里加一点米以外,我们解决饥饿的办法有:每周从家里带来一小口袋焦(炒)面,在上、下午课间,匆匆赶回宿舍,用刷牙缸子撮上一把焦面拿到老虎灶用沸水一冲,筷子一调就成了香喷喷热腾腾的焦面糊。那滋味之美妙,至今记忆犹新。我们还想方设法从伙食费里挤出一点钱来犒劳自己。那时,城里的学生每个周日也会回家“啃老”。因此,每个星期六的晚饭和星期日的早饭、午饭就可以退到两毛九分钱和一斤粮票。这笔退伙费就成了“私房钱”。我们拿了这私房钱到校门外七里甸的小吃店里花上七分钱、二两粮票,就可以吃上一碗放了一小块猪油、几颗葱花的阳春面,想“奢侈”一点的话,再加点钱,就可以吃一碗小煮面了。小煮面里会有几块肚片或是猪肝,清汤寡水也会换成高汤厚味,那滋味更加无与伦比!

私房钱毕竟有限,绝大多数的日子里,一早一晚,我们吃粗制的老咸菜,中午的佐餐往往是漂着星星点点油花的“水煮大锅菜”。不过,一周也有一回由“伙食尾子”带来的加菜,大多是填充了馒头的肉圆。当然,即使是这种“掺杂使假”的肉圆,它给我们带来的口福之享和精神期盼也是无法替代的。

(作者:张晓雪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