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于丹加入作家协会为何引发争议?

发布时间:2012-06-24 08: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作协公布的2012年拟发展会员的公示名单,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位列其中。虽然公示期已过,但争议不断,有直接质疑于丹与作协甚至冷嘲热讽的;也有人声援,于丹已出版了几本作品,在写作上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因此加入作协算“名正言顺”。(中新网6月17日)

于丹能否加入会,其实最应对照中国作协章程第十八条对入会对象的界定:“凡赞成本会章程,发表或出版过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翻译作品者,或从事文学的编辑、教学、组织工作有显著成绩者”。于丹因上“百家讲坛”而声名鹊起,如果仅就此条款来看,虽然其本业是影视传媒,但以其解读《论语》的巨大影响力,加入中国作协倒也没什么不可以。

这样一件原本寻常之事,偏偏引来舆论热议,显然是因为公众对作协的社会形象存在误解。在许多人印象中,作协会员的专业应当是文学创作。于丹虽然也有一些作品和一定知名度,但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从于丹入会的主观愿望来看,期望以中国作协助其维权的因素更多一些,说穿了,就是找个“靠山”。

其实,没必要太过于纠结于丹的“小九九”,因为很多人加入作协,并非真就是为了追求文学的自由与包容。没必要一一列举近年来有作协官员或知名人士,一再违悖社会道德理智而发表的那些奇谈怪论,我们最应追问的当是当代文学是否还健康地活着?

2005年,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主席霍瑞斯曾表示,该奖评选从不考虑候选人的政治取向,只是希望引导大众去关注那些“伟大的边缘作家”。这一表态终体现在其后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名单上,如2007年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2008年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2009年的德国作家赫塔·米勒,均以关注社会底层或边缘群体而著称。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去年造访中国时,也指出,“文学是对现实的批判,是一种变化和变革”,“文学应具备社会意义,不应远离政治,不应远离社会。”可见,真正的文学至少不应回避社会现实,不应缺少独立思考。

毫无疑问,今天的出版业空前繁荣,但一边是书的海洋,一边是文化的沙漠。虽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主流奖项依然不断激情出炉,但每每波澜不惊。倒不是说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体制外文学的水平就一定高,但是,如何实现文学的真正回归,从而创造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好作品,却是作协及作家们需要思考与正视的。(几又 原题:文学是否还健康地活着)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