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中老三届合影
老三届文艺宣传队
老三届红卫兵学红军长征队
在镇江中学120年的历史长河中,老三届这个群体,注定会留下历史的记忆。
1968年,文化大革命已经经历了一段时期。1966、1967、1968三届镇江中学初、高中学生,响应毛主席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号召,奔赴农场、农村,去贡献他们的青春。镇江市1968年至1970年,有“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4914人去苏北射阳、东台等农场,有7548人到江宁、丹徒、丹阳等县插队或回原籍农村,共计12462人上山下乡。
我是江苏省镇江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老三届中的一员。由于镇江中学老三届知青来自城市,是有“知识”的群体,我们的到来给当地农村带去了生机。所以当镇江中学老三届知青适应了当地人生活后,很快就被贫下中农选中,或担任民办教师,或担任赤脚医生,或进入社办工厂,或担任各级干部。
当生活有了一点安定后,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很快就进入知青的生活。老三届知青中除了“革命的爱情”外,和当地农民“和亲”的是很少的,大家都想着回城,都认为只要和当地农民结婚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城了。这时候城里的家长们也开始为我们张罗对象。记得很多人的经历都和我一样,女方的家长相亲之后,总会说上一句:“伢子丑是不丑,就是农村户口。”“农村户口”在那个年代,不拥有凭证消费的保障。当年凭证消费的限额大约是每天将近一斤粮,三天大约能吃一两肉,每年有大约能做一套衣服的布,而农村居民,包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是要自力更生的,国家是不保障的。所以,当年绝大多数的镇江老三届都是回城后,老大不小了,三十开外了,才能组织家庭。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知青落实政策返城,高考恢复,这给多数已近而立之年的镇江中学老三届的人生带来了转折。许多人抓住机会,勤奋学习,学成之后进入到各行各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他们特有的责任感支撑起一片蓝天。
历史的长河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但在镇江中学120年的历史上,老三届却留下了一段独特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