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古代大学“招生指标”能买卖吗?

发布时间:2012-06-19 08:51  来源:北京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朱祁钰首开“纳粟纳马”

入监读书先河

明代的“招生新政”,出现在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力主实施的,竟然是当朝的皇帝、史称代宗的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继位前封为郕王。这皇位本来与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大哥朱祁镇御驾亲征侵犯北方边境的蒙古瓦剌部落遭生俘,天上掉馅饼砸到朱祁钰的头上,当上了“代理皇帝”。但当时边境战事远未结束,军费开支庞大,中央财政却入不敷出,搞钱成了朱祁钰的当务之急!从哪搞钱?臣僚给朱祁钰开出的妙方之一是,“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这话什么意思?就是给国家多上缴粮食,便能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

这个口子一开,包括重新坐上龙椅的朱祁镇在内,后来的皇帝差不多都学着干过,国库一没钱,边防粮饷一没着落,地方一闹饥荒,就会这样干。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南京及周边大闹饥荒,时当地主政官员便上书北京,要卖“南大”的招生指标创收。

行将灭国前一年的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朝廷也卖过招生指标。提出这一将国子监入学资格商品化建议的,是时拥有进士“学位”、相当于今副处级干部的中书舍人陈龙正。他的上书得到了皇帝、后上吊殉国的朱由检本人的赞许。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亡国当年),朱由检干脆让陈龙正当了“南大”的校长(南京国子监丞)。由此,开了中国历史上大学校长卖招生指标的先例。

明景泰年间

进国子监

需“米八百石”

与现在“私倒”,或者说“暗倒”招生指标不同,由于是“官倒”,明朝的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实行“全国统一价”。那么,当时买个大学上上,要花多少钱?

据《明史·食货志二》上的数据,要想获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公元1449-1457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成化年间(公元1464-1487年),则稳定在100石米。

上面这价格是有“学籍”的,如果不在乎学籍,只当旁听生镀镀金,或是插班生、肄业生什么的,可以享受“优惠价”。以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标准为例,每个指标需缴纳20匹马。

景泰年间的赞助费算是最高了,800石米的标准是怎么定下的?原来这是“买方”主动出的价钱。时山东临清县,伍铭等几个在县学(类似于今县重点中学或地方专科学校)读书的学生想“专升本”(大概这意思吧),提出愿意缴纳800石米,求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山东省主管官员将此情况上报朝廷后,获皇帝特批,于是“米八百石”遂成标准。但是能出或愿出800石赞助费的,还是很少的,所以后来不断往下降,以吸引考生、扩大生源。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