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敷出的养老金
人社部日前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这一消息,使曾经引起过激烈争论的延迟退休问题,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6月7日《南方都市报》)
按理,在制定现行退休制度时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现在的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且欧美发达国家都在延迟退休年龄的大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不应当成为一个需要反复争论的话题。关键在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就业问题是中国目前乃至相当一段时间都必须认真面对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而能否延迟退休年龄的关节点,也在于会不会对就业带来冲击和影响。简单地讲,就是会不会形成与年轻人“抢”饭碗、“争”饭碗的局面。
显然,用简单的算术方法是很难找到正确答案的。因为,就业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术命题,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就业问题的因素很多很多。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就业问题只能算加法,而不能算减法。因为,经济越发展,就业的空间就越大,反之,就业的空间越大,说明经济发展的状况就越好。也就是说,解决就业问题,决不能靠退休人员腾岗来实现。如果这样,不仅就业会走入死胡同,经济发展也会走入死胡同。
而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看,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实力的增强,已为就业提供了比较充足的空间。这些年,尽管人口增长很快,但是,我们并没有被就业问题击垮。而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逐步放慢,人口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会逐步减少。更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顺利地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其释放的就业空间将十分巨大,延迟退休年龄不仅不会对就业带来冲击和影响,不会形成与年轻人“抢”饭碗、“争”饭碗的格局,反而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空间的重要力量。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除了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之外,就业的层次和档次也在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就业的年龄也在推迟。过去,就业人员大多是小学和初中毕业,就业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前。现在,这个年龄段就业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少,多数都在高中以上。特别是技术和管理岗位,至少是大专毕业,而就业的年龄则比过去高出5岁以上。如果仍然执行现行退休制度,就等于人为地缩短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减少了他们为国家贡献的时间。显然,这是与社会进步与发展不相适应的。延迟退休年龄,不仅不是与年轻人“抢”饭碗、“争”饭碗,而是鼓励年轻人多学文化、多学知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标志。
从退休人员的现状来看,“退”而不“休”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因为,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在办理了退休手续以后,并没有直接从岗位上退下来,而是被原单位和其他单位返聘了,既没有腾出岗位,又拿了社会统筹和返聘两份收入。这其中,公务员“再就业”的现象尤其严重。既然退休没有能够为年轻人腾出岗位,又何谈与年轻人“抢”饭碗、“争”饭碗呢?为什么不能干脆延迟退休年龄呢?
而从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使用情况来看,入不敷出的矛盾也是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扩大收缴基数、提高征收标准;二是减少支出、控制支出增长的速度。但就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扩大基数、提高标准是很难行得通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支出、控制支出增长的速度,但这决不是该加的不加、该支的不支,而是延缓退休人员进入社会统筹的速度、增加缴费人员的数量。从这点讲,延迟退休也是完全必要的。
总结国外的经验,采取弹性退休制度不妨一试,对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愿意退休的,办理退休手续,不愿退休的,继续留在岗位。且随着留岗时间的延长,增加退休以后的养老金。同时,严格控制单位返聘人员,避免单位为了减少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而采取先退后聘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