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享誉国际的音乐大师;他,被誉为中国小提琴音乐的里程碑;他,被人们称作“叛国”的爱国者。他,就是马思聪。
“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这是马思聪的名言。但是,40多年前,他却背着“叛国投敌”的罪名仓皇无奈出走美国。对此,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说过:“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背井离乡到国外去。我很难过。”
追求伟大民族最美声音
翻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世纪20年代末,有一位令中国人自豪的响亮名字——马思聪,随着他美妙的琴声在中华大地响起;上世纪30年代一部充满民族神韵的小提琴杰作《绥远组曲》,让他名扬国内外,其中第二乐章《思乡曲》的艺术魅力,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成为马思聪的代名词。
马思聪(1912-1987),生长在广东省海丰县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马逢潘是前清的举人;父亲马育航是清末一位“造反”秀才,辛亥革命先贤之一,1921年曾应当时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和广东省长陈炯明之邀出任广东省财政厅长一职。父亲的民主、开放思想,促成马思聪于1923年至1931年两度赴法国留学,先后进入法国南锡音乐院和国立巴黎音乐院,专修小提琴演奏和作曲。马思聪17岁第一次回国,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举行独奏会,轰动乐坛,被誉为“神童”,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首位小提琴演奏家。1932年,年仅20岁的马思聪学成归国,先与同乡学长陈洪教授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并任院长,立志要发展祖国的音乐教育。
在近60年的岁月中,无论是战乱时期或是和平年代,都琴不离身手不离笔,不懈地坚持为大众演奏和创作,在音乐厅或以礼堂、饭堂、广场、农场为舞台,其演奏足迹除西藏外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赢得“琴声响遍全国的音乐家”之美誉;在东南亚,东欧及美国等地区,也留下他的演奏足迹。
马思聪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努力探索洋为中用,追求演奏与创作的民族化,他的崇高目标是:“追求我们这伟大民族最美的声音这个高目标,一定努力以赴。”1935年以后,马思聪创作了大量各类体裁、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其代表作有小提琴独奏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管弦乐《山林之歌》、《第一交响曲》,合唱《祖国大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等,尤以小提琴作品成就卓著。他改变了当年外国小提琴作品独占中国舞台的现状,并为中国小提琴音乐走向国际乐坛立下汗马功劳,因而被誉为中国小提琴音乐的里程碑。
一代音乐巨星陨落他乡
1949年秋,中央音乐学院正式命名成立,国务院任命马思聪为首任院长。新国家新学院,师资、教材短缺,马思聪把广招贤才、培养学生放在重要位置。他虽院务、政务繁忙,但坚持不离舞台和教台,以长远眼光、丰富的经验,成为一名“伯乐”,到处招贤任教,不拘一格招收学生;他以开放的理念,主张派出去请进来,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他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和全面的文化修养;他自编教材又带学生,希望尽快为新中国培养一批人才以推进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
马思聪在教学中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博采众长,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学习其他大师之长补自身之短,说不应有门户之见,才能全面发展;他待学生如子女般呵护,有生病的或生活困难的学生,他就会动用“职权”为之解困,一心要帮他们成才。马思聪的众多学生均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著名演奏家和教育家,对发展新中国音乐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在天之灵也应感欣慰了。
1966年“文革”爆发,马思聪被诬为“黑帮”,遭残酷批斗,被迫逃离北京,经广州、香港定居美国。在美国的20年间,马思聪埋头创作,写出大量民族题材的优秀作品,如《高山组曲》、《阿美山歌》等,也曾应邀到台湾和东南亚等地演奏。“四人帮”被粉碎后,公安部于1985年为其昭雪平反。得此消息,马思聪给北京的好友金帆、李凌写信,表达思念祖国的心情:“……我们想今年内回去看看。亲人、老朋友、祖国河山都是我们所思念的;至于近年来音乐新起之秀辈出,更是值得喜见乐闻。”当时心脏病已困扰着马思聪,他却还争分夺秒地要完成歌剧《热碧亚》的创作。为了赢得时间,他寄希望于上手术台,但没料到,这一上去就下不来。1987年5月20日,一代音乐巨星在美国费城陨落。
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为实现父母回归祖国的愿望,致信温家宝总理,得到温家宝总理和前副总理李岚清的关怀帮助。马思聪夫妇的骨灰终于在2007年12月14日回归祖国故里,撒在风景秀丽的广州白云山麓。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