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晚清镇江繁盛的油业

发布时间:2012-06-08 08:32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洋官报》

晚清,镇江油业极为发达,是油业运输交易的一大商埠。特别是临江一带,各大油肆鳞次栉比,生意很是兴旺。

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十七日出版的第24期《南洋官报》上,有一则“油业覆振”的新闻,读来颇有点意思:

镇江一埠,为长江通商之枢纽,油业向来专运湖北省之荆州、武穴、麻城油,谓之北路油。而浙江省如嘉兴、绍兴等处,亦产柏油,谓之南路油。南路货色逊于北路,其价值亦较北路减售银四五钱,故苏州、无锡诸烛坊,向在浙省、镇郡购南北两路油各半。壬寅年,购南路油价减于北路一两有奇,烛坊遂尽购之,无覆问津于镇江者。乃去岁南路收成歉薄,反稍昂于北路。镇地油号固得独揽苏州、无锡之生意。

这是一则研究镇江晚清油业发展的颇为珍贵的史料。通过这则新闻,我们可以知道,当时镇江市面上销售的油,主要来自湖北各地,即所谓北路油。苏州、无锡等地的作坊生产蜡烛,主要从浙江以及镇江进货。后来浙江南路油的价格大幅跳水,这些烛坊便不再从镇江进货了。直到南路油的价格又高过了北路油,这些烛坊便又全部跑到镇江进货。这真是体现了价格杠杆的作用。

除了柏油,生油也是镇江油业的“大户”。据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十五日出版的第38期《南洋官报》上的一则报道,当时镇江的生油,主要是从泰兴县运来的,销往香港等地,“该县生油每年约有一千票之多,每百石为一票,千票则十万石矣。其乡人皆改稻田而种花生,获利较厚。又自开榨坊,制成生油,即以油饼饲豕,以尽畜牧之能事。故生油土产外,猪肉一项尤为著名。而每岁所出豆油,亦近百票……故该县农工实业之盛若此,而镇江油号遂亦得沾润其贩运之商利云。”

无论是柏油还是生油,这些老新闻记录的都是晚清萌芽的民族工业的缩影。当时外国石油产业极为发达,供远大于求,所以纷纷向海外市场倾销,中国自然是主要倾销地。一时之间,镇江市面上煤油,以及其他一些石油制品很多,人们统称为“洋油”。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二十七日出版的第78期《南洋官报》上,有一则“设池制油”的新闻:

德商瑞记行去岁设火油池于镇江荷花塘地,所有保险等费,业由当道与该馆领事官商定在案。近闻美商美孚行鉴其前车,亦将援例踵行。

为什么瑞记行要在镇江荷花塘设火油池呢?这是由于当时洋油运量太大,在中国来不及装桶销售,于是便要设火油池,以利储存。1904年8月8日出版的《警钟日报》上,也有一则“建设油池”的新闻:

美孚洋油,长江销场甚大。乃近年以瑞记之油在镇江设有油池,并用旧油桶复装,其价甚廉,故美孚生意稍落。今年该行因亦建添油池于荷花塘地方,刻已兴工。其经理之洋人名刘模文云。

由此可见,在地方上设立油池,降低装桶成本,可以带来价格优势。美孚公司随即在镇江建设油池,无疑是为了和德商的瑞记行竞争。

(作者:习 斌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