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个月前,南京大学110周年华诞接待校友采取“序长不序爵”原则的消息传出,就已经引发了热议。20日,南大校庆的这一原则在开幕式上如约得到了体现,没有主席台嘉宾位,满头银发的耄耋学长全部前排就座,主持人介绍出席庆典嘉宾时,最先介绍的不是领导,而是两位分别在1939年和1944年入学的年龄最长的老校友……
对于习惯了“大操大办”周年节庆活动的国人来讲,校庆早已司空见惯,原本不是新闻话题。但高校热衷于操办校庆原因却相当复杂,除了宾朋满座带来的成就感外,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以及在政商界的人脉资源都得到拓展,还有些院校借机大兴土木,改善办学硬件,接受社会捐赠设立奖、助学金……因此,校友中加官晋爵者、商界得意者成为座上宾,学校礼遇有加就成了情理之事,除了学校需要资源人脉加以发展,更重要的“万物官为首”在如今社会早是显规则。从开会到吃饭,从排名到走路,前后左右,上下尊卑,位置的安排都要丝丝入扣,不容有失。只要是体制内人,谁敢逾越?即便不是体制内人,但凡有求于体制内者,谁敢不遵?
不论我们多么不愿意,都不得不承认,如今社会风气就是如此。但大学应该是什么?在西方大学发展史上,有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德国的威廉·冯·洪堡。他认为,大学首先应相对独立,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而不仅仅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所谓大学之精神,恐怕正在于这种独立与自强,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强调公平平等。“序长不序爵”要传达的正是这种精神,而且在世俗烦扰中,南京大学确实顶住压力忠诚地执行了这一原则,至少在接待校友领域如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子。只是对于其他来宾仍是常规的礼遇,如出席庆典的相关领导都安排在会场左前排就座。对此,南大方面曾含蓄表示,希望外界能够对于包括南大在内的高校的难处,多些理解和包容。
确实,平心静气地看,南大这一“序长不序爵”虽然犹如黑夜中努力点燃的一盏桔灯,让人为之一振,但毕竟,它终究只是一盏桔灯。说它已然召唤了大学精神的回归,说它破除了如今中国大学的行政化倾向,诸如此等都言过其实。校庆职能的异化,是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在教育界的投影;以官位高低、财力厚薄来给学生们排位,虽说是学校价值观的失衡,但在现实中却有着它的绝对价值。这种追逐与依附绝非一朝一夕间形成的,而有着根深蒂固、难以破除的制度性原因,那么,要消弭这种对权贵的依附自然也不会是朝夕之功。我们又怎能奢望“序长不序爵”这盏小小的桔灯,能照亮大学精神回归、高校去行政化这看起来相当坎坷的征途呢?
然而,有了这盏灯,总比在黑暗中渺无方向、盲头乱撞要清醒得多。我们只能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在这人云亦云、攀龙附凤的年代,能够谨守心中对于大学精神的执着,坚守学术的传承和独立思想之价值,点燃更多的桔灯。或许,积少成多,也终能让人在不久的未来看清这踏平坎坷的征途。
洪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