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 传承武术
——记镇江武术名师梁友庆先生二三事
近日,在整理文字资料杂物时,一张红色纸片跃入眼帘,仔细一看,原来是恩师梁友庆先生存我处的以示纪念的“奖状”。那是1984年12月,江苏省体育运动委员会表彰给梁友庆同志“全省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
梁友庆先生是镇江市武术界的名师,师承民国初镇江民间武术社团“云台国术社”赵保棣先生门下,是“心意五行八卦”和“戳脚门”两大门派的在镇传人。掐指算来,到今年5月,先生已故去整整十年了。
“文革”过后,随着电影“少林寺”大热上映,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习武热潮。为适应当时武术迅速发展的需要,国家体委开始整理武术“国粹”文化遗产,抢救濒临失传的武术拳种,系统收集古谱、秘本,形成文字、影像资料永久保存。1983年,江苏省体委邀请全省各地影响较大的名拳师、传人,集中入住原镇江军分区招待所挖掘整理,使不少深藏在民间珍贵的古本、孤本重见天日。
由于武术技击格斗的特殊性,自古门户独立,互不外传。梁友庆先生受邀作为赵氏门中传人,欲将古拳谱籍公开化,门内同仁颇有微词,力阻献出。梁友庆力排众议,毅然献出经典拳套。事后他说:“我已年近古稀,不能让我手里的前辈宝贵技艺失传,除交给你们后辈外,献给国家存档研究,不失为一条好的归宿。”
民国时期,镇江曾为省会,紧靠南京中央国术馆,南拳北腿在这里汇集,镇江的武术界也因此而绚丽多彩。梁友庆与众多拳师友好交往,“施以礼,重以义”。当时,镇江城里有来自河南国术馆练五花炮拳的后人,有练孙式太极拳的张祚玉先生,练“六合门”的何鉴臣先生,来自河北沧州练“八极拳小架”的兰洪祥先生等各门派老师。其中梁友庆走动最多的是大西路老大华电影院对面、自小在福建泉州练“白鹤门”的台湾牙医陈光华先生和宝盖山练中国式摔跤的臧道学先生。梁友庆与他们二人没事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从来不伤和气。在老师们的影响下,我们学生之间相处得也非常融洽。
记得那时候一到星期天,老师会带领大帮学生,扛起刀枪,相互到对方场地上合练,集体混编成队,或踢腿或站桩,你追我赶的习武氛围,一度繁荣了镇江的武术环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省专业武术队组建,技术动作开始向“难”“新”“美”竞技方向发展,以规定拳和自选拳出现的“学院派”新套路,冲击了以技击实用为主的民间传统武术。但梁友庆先生依然坚守传统,用正宗传统功法来培养武术人才。原我国著名武术名将、镇江籍省武术队员、电影《武当》主要演员臧治国先生,原我市少体校武术高级教练顾德兴先生、刘阿根先生等均出自先生门下。
梁友庆先生淡泊名利,倡导“天下武术是一家”的观念,终身致力于传统武术的普及、推广和传播。对非本门弟子,亦同样热心传教。在繁忙的武术遗产挖掘整理期间,还抽空教了一趟“拜佛拳”给参加挖掘整理的练“六合门”的一位青年。还有一次,一位练“形意拳”的青年无意间遇到梁友庆,初次交谈甚投缘。梁友庆觉得他是个具有武术禀赋的人才,遂将一套“八仙拳”慨然相授,不收分文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