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南财经大学和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城市户籍受访者3996个家庭中,有3412.36个家庭拥有各种类型的自有住房,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5.39%,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5月14日《北京晨报》)。
85.39%的自有住房拥有率,超过世界水平已不是一点半点,足以让有些人陶醉在“赶超英美”的幸福中了。可是,既然数据如此风光,为什么政府还要重拳调控房价?甚至稍一松手,就会冒出几个“小阳春”呢?
数据的采样过程决定了其是否真实可信,是否具有参考意义。打个比方,如果对拥有北京户口的人进行抽样调查,那么住房拥有率可能就比较高;如果对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则会低一些。这一点,在商品房小区和城中村的调查恐怕会体现得非常明显。在二三线城市更是如此,有户口的往往有房子,没户口的流动人口则租房率要高一些。如果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调查,恐怕结果会差异更大,40岁以上的人群中,自有住房拥有率会明显高于40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因为当年的房子还有单位分配一说,商品房的价格也远不如今天这般令人咋舌。若以十年前的住房拥有难度与今天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房子对于中国人的概念和意义恐怕是“老外”们很难理解的。在中国,房子是头等大事,直接与户口相关,而户口又与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福利待遇密切联系,甚至没房子找老婆都难。正因如此,面对日益飞涨的房价,想到“今年不买就永远买不起”的尴尬,多少年轻夫妻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倾两代人、三个家庭的财富缴纳首付,只为一个看起来有些指望的明天。既然现实如此“不理性”,他们当然也只能选择“不理性”,因为理性的人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指手画脚时,看起来并不那么善意。
意义不同,代价不同,所以单纯比较住房拥有率的意义十分有限。否则你无法解释即使房价如此高企,却还有按捺不住的刚性需求呼之欲出。再想到我们只有70年的产权,热心于住房拥有率岂不是更大的笑话?宋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