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订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在下半年出台。方案列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以及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其中,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按照知情人士的说法,调整初次分配的核心是政府减税、资方让利、劳动者所得提高。
呼吁良久,一套系统性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终于有了“出台将近”的迹象。于此,公众的心理预期,大致可用“谨慎乐观”概括。众所周知的是,围绕此一命题,一贯“造势多于行动”,已令围观者神经脆弱;此外,诚如相关人士所担忧的,“初次分配涉及问题复杂,只能小步渐进”。
宏观的“收入分配改革”,仍不外乎由具体、细微的局部调整支撑。就此而言,所谓的总体方案,本质上实乃诸多政策的集合。据悉,“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政府减税、资方让利、劳动者所得提高”,被视作三大可行的方向。但,倘若深入剖解,你我不难发现,上述“思路”所对应的现实,何其庞杂凌乱。
以“减税”为例,其固然是个财富分配伦理问题,可减税或将导致的财政收入缩水,又当如何应对?凡此,绝非杞人忧天,因为“大政府”的职能设置传统,以及高度仰仗“投资拉动”的经济模式,无一不需要规模庞大、持续扩充的财政地基支撑。
就此而言,“减税”绝非一“独立动作”,且不仅是经济学、财政学范畴的议题。唯有辅之以外围的、多领域的相应调整,“减税”才可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财富分配的终极正义。
独谈“减税”之裨益,毫无论说难度,甚至意义寥寥。毕竟,“税收”必造成的无谓损失,以及“征税”本身的管理成本,已从理论层面力证了“高税负”的低效率和“减税”的正当性。
如今,从官方到民间,关于“减税”的共识早已形成,是该将讨论的层次前推了:一方面,“税种减负先后顺序”等技巧环节,必须厘清、明确;另一方面,如何辅之以系统性变革,从根源处消解依赖“高税负”的深层土壤,也当真诚考量。
如果不能很好化解上述疑惑,“减税”所造成的财政损失,极易转嫁到“非税收入”部分。一个可以参考的实例是,“近日,财政部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9%。其中税收收入增幅,同比回落23.3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同比增加457亿元,增长51.4%”可见,税收收入固然是财政的大头,可非税收入亦不容小觑。必须提防,“减税”畸变成某些“收费”的增长。前提当然是,尽快建立起一套有限财政规模下,仍能维系的经济与行政秩序。
既然“减税”被解读成“收入分配改革”核心之一,我们就有理由将思考立体起来。绝对正确的判断是,“减税”意味着财政规模的收束,而非“税收收入与非税收收入的此消彼长”。在此认知前提下,怎样将财政资源更多集中到更需要的领域?以及能否以附加性变革,建构起有限财政规模也能支撑的治理格局?总是越发迫切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