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陈独秀与谭平山的恩怨纠结

发布时间:2012-05-09 07:4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陈独秀与谭平山于北京大学相识,其后在五四运动中并肩战斗,接着联袂发起成立中共早期组织,国民大革命中两人更是堪称生死与共;谭平山在1927年11月于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不适当地开除党籍后,陈独秀亦因托派问题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历史再一次见证了这对“难兄难弟”的“同病相怜”;及至最后,笃信“世无朋友更凄凉”的陈独秀还与谭平山反目,两人至死再没来往,又于历史长河中留下千古遗憾。

  相识相知于北大

 1917年1月15日,北京大学第3号《布告》“本校文科学长夏锡祺已辞职,兹奉令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贴出,陈独秀在蔡元培力荐下以“品学兼优”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执掌北大文科后,陈独秀利用校长蔡元培赋予的北大文科有关人事和行政权,延聘提倡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学者到北大任教,鼓励和支持文科师生成立各种进步学术文化团体和出版相应的书刊。在其不懈努力下,北大一改腐朽不堪的校风,成为活泼、民主、自由的校园新天地。

 在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时,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独秀与文科哲学系青年学生谭平山相识。以此为开端,陈谭两人相知相交多年。

 谭平山乳名彦祥,曾用名谭鸣谦、谭聘三,1886年9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高明县明城镇新元坊。据记载,谭平山父亲谭超凡为一贫寒的缝纫匠,他早年曾当过伙计,做过货郎,甚至还走村串巷摆卖过绒线。后来,谭超凡在跟妻子商量后,拿出数十年艰辛劳动攒下的微薄积蓄,在明城南街开设“和生”小布店,“除了卖些绒线外,也代人裁缝衣服”,以此维持一家人的最低生活。谭母李氏同样出身寒门,她常常在完成繁重的家务之余,还要在家中“为人缝补衣服”,以贴补家用。

 谭超凡共育有五个子女,谭平山排行第二,其上有兄谭干祥,下有三妹谭喜、四妹谭竹山、五弟谭君牧。谭平山幼时正值封建社会末期,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为了偿还帝国主义以条约强行索要的巨额赔款,大幅度增加各项税赋,农民苦不堪言,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谭家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生活更是清苦。

 随着谭平山的一天天长大,出身卑微、一生备受欺压剥削的谭父见其聪慧过人,连叹上天有眼,遂将改变家庭下层社会地位、实现光宗耀祖的期望,皆寄予谭平山身上。谭超凡咬咬牙,硬是从捉襟见肘的家庭开支中挤出一些钱来,将谭平山送入高明县的最高学府--东洲书院学习。懂事的谭平山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而格外用功,加上他天资聪颖,在东洲书院六年多的学习生涯中一直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器重,一度被同学誉为“神童”。

(作者:杨 飞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