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首页图片

参观名人故居,品味的一定是文化

发布时间:2012-04-30 07:59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你想到名人故居做客吗?

 

●调查提示●

 镇江人杰地灵,自古名人辈出,多少风流人物留下足迹。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名人故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镇江本地名人故居的保护现状如何?大家对名人故居保护利用还有哪些期许?本期调查围绕该话题展开,共回收纸质问卷156份,另有267名市民通过金山网、镇江网友之家等网站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受访者参观过名人故居,超五成受访者期待将名人故居打造成景点发展旅游。

 

 
你能说出多少个镇江本地名人故居?
 

 
你认为现在镇江本地名人故居保护现状怎么样?

 名人故居做客没?

 超八成受访者参观过名人故居

 近年来,各地都在大打名人故里牌。名人故居旅游也较为火热。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受访者有参观名人故居的经历。其中参观过三处及以上的占35.6%,参观过但不多的受访者为48.3%,仅有16.1%的受访者从未参观过名人故居。

 在参观名人故居的受访者中,又有16.9%的受访者表示,所参观名人故居全部集中在镇江本地,52.6%的受访者参观故居本地外地皆有,30.5%的受访者参观故居多集中在外地。受访者张先生喜好自驾游,每到一地总要拜访当地名人故居。“反倒是镇江本地故居跑得少,一来名气似乎没有外地大,也不大好找。”

 镇江故居知多少?

 近三成受访者能说出三个以上

 镇江名人辈出,留下诸多遗迹。仅市区就有梦溪园、陆小波、张云鹏等名人故居。这些名人故居在本地市民中知名度怎么样呢?调查中,60.5%的受访者能说出一到三个名人故居。26.7%的受访者能报出三个以上,仅有12.8%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提起镇江本地名人故居保护现状。有18.4%的受访者认为很好,35.8%的受访者认为一般,14.6%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31.2%的受访者认为很差。市民马先生经常参与网友活动,探访名人故居较多,看到一些名人故居因缺资金维护或被挪用相关部门办公非常痛心。

 故居保护期待啥?

 超三成期待改善周边环境

 至于本地名人故居保护方面最紧迫问题,受访者观点较为分散,这似乎说明这些问题都亟待破解。35.4%受访者希望名人故居周边环境得到改善,26.8%的受访者认为,应对名人故居加大修缮维护投入,25.7%的受访者希望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日常管理,12.1%的受访者期待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

 在最期待名人故居的保护状态选择方面,受访者意见则较为统一。有52.3%的受访者希望将名人故居打造成景点,成为本地旅游文化名片;18.5%的受访者期待名人故居成为爱国爱乡教育基地;15.8%的受访者认为应当做文物供专业研究;还有13.4%选择其他。有市民认为,一些名人若有后人,那么故居还应该交由其后人保护。

  

  配图:谢志斌  本报记者 许益明

 

镇江的名人故居:

幽静的赛珍珠故居。胡冰心 摄

 “名人故居行”之一

 赛珍珠、沈括故居

 推荐理由:已保护起来的名人故居,知名度较高。

 推荐指数:★★★★★

 走进喧闹的镇江润州山路不远,在两旁高大的梧桐树的指引下,顺着一条长长的山坡,尽头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赛珍珠故居。这座占地约400平方米的青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在登云山上,显得特别古朴。“咯吱、咯吱……”推开门,走在有着百年历史的木地板上,白色的窗纱随风飘动,一架钢琴放在窗边,仿佛在向来访者诉说着赛珍珠的故事。

 据赛珍珠故居工作人员余甦野介绍,故居里按照当年赛珍珠生活时的格局布置,陈列了不少当初她的生活物品,“最多的时候一天参观者有大几十人,平时的话,每天平均十多个人吧。”她介绍,在参观者中,大多数都是外地慕名来的,本地市民并不多。上周五,位于赛珍珠故居旁的赛珍珠纪念馆重新布展开放,在世人面前展示赛珍珠的丽质风华,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参观。

 与赛珍珠故居类似,位于梦溪园巷的沈括故居——梦溪园也是一个半景点性质的名人故居。在不大的梦溪园里,展示了与梦溪笔谈相关的科技分类知识,以及一些化石、陨石等。“来参观的以中年人居多,有本地市民,也有一些零散外地游客,平均一天百人左右。”工作人员介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梦溪园下一阶段将重新布展,设置两间展厅,一间科技互动室供市民参观。而赛珍珠故居依托赛珍珠纪念馆,展示她和家人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全国成立最早、资料最全、展品最多、布展面积最大的一座赛珍珠纪念馆,成为名副其实的赛珍珠纪念场所、研究资料中心、国际化教育课堂和风景旅游景点。据市博物馆名人故居管理部主任孟婷介绍,赛珍珠和沈括两座故居其实本地市民去的并不多,一方面因为规模限制,对市民来说吸引力不大,另外一方面,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阶段将在注重布展的同时,加强与学校、社区、部队等的共建,让名人故居文化深入人心。

  (胡冰心)

 
赵伯先故居。 赵竹生 摄

 
陆小波故居周边都已拆迁,显得有些孤单。 许益明 摄

 “名人故居行”之二

 陆小波、赵伯先等故居

 推荐理由:清末民国时期建筑,镇江名流要员故居

 推荐指数:★★★★☆

 若非有心探访,穿行在镇江市中华路上,为梧桐树、工地围墙所阻挡,记者或许很难找到陆小波故居所在。尽管在这片拆迁工地上,是唯一保留的建筑,这座前后五进、占地700多平方米的清代传统民居大宅是如此突兀和醒目。但若是找不到那个开在围墙隐蔽处的通道,即使能偶然看到,也只能遥望其孤独的侧影。

 在一个天色有些阴沉的下午,记者来到陆小波故居,竟然成为当天唯一的访客。门槛上黑漆已经斑驳,窗棂、大门上也大抵如此。故居管理员利昌贵已是花甲之年,见有参观访客,非常热情,随即推开虚掩的门,打开屋内背景灯。记者发现,有间房间的木地板也出现破损。“这是2009年5月修缮后开放的,起初来参观的人还比较多,现在大不如前了。”利昌贵遗憾地说,因为周边在施工道路不畅、周边遮挡较多、故居不够显眼,加上附近也没设置指示牌,近年来到陆小波故居参观的人并不多。

 除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爱好本地文史知识的网友前来参观外,平时故居很少有人问津。“现在有时候一天都没有一个参观者。”利昌贵说目前管理部门正在与工地方协商尽快清理好故居附近建筑垃圾,在故居大门前方,专门为故居开辟一条醒目的通道,“维修也在努力协调,估计近期就会做些修补。”

 事实上,和陆小波故居一样,位于镇江新区大港的赵伯先故居和位于丹徒黄墟的冷遹故居近年来政府都曾投入大量人财物力进行修缮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但实际参观者人数并不是太多。“这和定位有关系,相关部门更多是把这些故居当做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肯定不行。”时常参与文化寻访活动的市民马先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做宣传,此外,通过设置指示牌等措施,让故居从周边环境中显露出来。“打好名人牌,故居不但是文保单位,也应是旅游景点。”

  (许益明)

 
张云鹏故居古朴典雅。 许益明 摄

 “名人故居行”之三

 张云鹏故居、五柳堂等

 推荐理由:钢筋水泥中的古朴老宅,别有风味

 推荐指数:★★★★

 跟随着城市发展的快速步伐,水泥森林里一幢幢高楼林立而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那些青砖瓦屋刻印的历史,逐渐离城市远去,而隐藏在城市中的古宅,让人更加记忆深刻。

 走进这些城市中的古宅,有些是祖上留下,后人修缮保护后居住在此,有的已经被列为省文保单位,共同的是,这些古宅的建筑都代表着当时的特点和风格,成为城市中的一景,就像第一楼街的横秋堂,演军巷里的五柳堂,仓巷的张云鹏故居等。提起镇江名人故居保护,张云鹏故居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其跻身江苏省文保单位行列,也不是因为其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而是它至今仍由张云鹏后人居住,并凭借私人力量来维护。叩开这座老宅的大门,跨门槛,转回廊,一进又一进,张云鹏故居可谓别有洞天。香橼树下,百年老井旁,石桌石凳述说着沧桑。故居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年近古稀的故居主人张松本、张松祥兄弟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虽然部分白墙上已添上了霉斑,门窗和回廊扶手已显斑驳,从10多年前自筹资金20多万元大修缮,到每年投入万元资金小维修,兄弟俩维护祖产的决心从未动摇。“又要上桐油了,修旧如旧,还是老工艺合适。”兄弟俩表示一直在培养儿女对老宅的感情,确保一代代传承下去。“不仅仅是为小家,也是为镇江这个大家。”

 五柳堂是明清民居建筑群,延续着明、清及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代表着镇江古名居的特点和风格,五柳堂宅主陶氏系五柳先生陶潜的后人,故题“五柳堂”堂名。在市区第一楼街步行街中段,有一幢青砖瓦屋,正中匾额上书“横秋堂”。这是原本第一楼街47号蒋家大院主体建筑的一部分,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走进横秋堂,长廊、古井、雕花、老树,古朴而典雅,俨然一座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

 这些古宅身处城市中,虽然相距不远,但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一种建筑群落,如果想要全面了解镇江这些建筑类古宅,如果没有当地人的指引,恐怕并不那么容易能找到。而对于这些古宅的修缮和保护,如何能让更多人走进古宅,欣赏这些古宅独特的魅力,是这些古宅后人最为关注的,“扬州的胡仲涵故居,现已改建成钱币博物馆,还有一些古宅后人,也想着将古宅修缮好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也让更多人走进这些古宅。”

  (许益明 曾海蓉)

 
陈庆年故居。 景泊 摄

 “名人故居行”之四

 刘鹗、陈庆年故居

 推荐理由:淡出人们视线甚至正在消失的名人故居

 推荐指数:★★★☆

 镇江,是一座展现了 3000 多年历史长卷和壮美秀丽画图的古城。当我们漫步在诗情画意之中时,仿佛进入到悠远的时间隧道,徜徉在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氛围里……然而,这座被礼赞的城市里正在发生着一种变化——古建筑在一座一座地消失。

 磨刀巷20号没有了,这座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庆年的故居只剩一座小楼孤零零地裸露在钢筋水泥的高楼中,11年过去了,曾经住在那里的老邻居们都四散而去。几经辗转,记者找到了现在住在谷阳新村的陈庆年孙女陈蕾珠。“我不再想磨刀巷了。”76岁的老太太说。“是不想还是不愿意想?”记者追问,“不愿去想。”陈蕾珠回答的时候,把“不愿”二字咬得很重。白天不想,但是夜晚磨刀巷就会重回梦里。“在梦里,和以前的一模一样。”老人长叹。在陈蕾珠记忆里最鲜活的是在磨刀巷里叫卖的带着露水的蔬菜,相邻四牌楼上的热闹。除了记忆还是记忆,磨刀巷里所承载的百年历史无处安放。

 当记者敲开《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故居的门时,发现留存下来的也有自己的尴尬。刘鹗的后人早已不在,几百平方米的老宅被分割成若干个大小不一的房间,住着十几户人家。记者进入的是这座老宅最大的院子,老宅最早房主李清沐的家。东厢房的屋檐已经塌陷,一些木质的架子横七竖八地支撑着倾过来的墙体,当年主人用于会客,休息的北房墙体也向外裂开去。

 “我父亲民国时买下这所房子,一直住到去世,20年前,刘鹗的后人来过这里。”83岁的李清沐说。他告诉记者,每当有客人要求参观故居时,他都拒绝,因为他无法将这个破败的故居让人参观。(景泊)

 评论:

看的不仅仅是故居,品味的一定是文化

伍斯

 村落内部,小巷深处,在古城镇江,无论在闹市繁华之中,还是远离尘嚣的地方,在不经意间,你就能够邂逅这样的老宅:绿树成荫、青砖黛瓦、古色古香、中西合璧,赏心悦目。或崭新或久远的石碑上,镇江市级文保单位、省级文保单位等名头,沈括、赵伯先、陆小波、赛珍珠等名字,都在向你倾诉,这座建筑及其主人的往事。

 当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旧城改造稳步推进,新农村三新建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很多老宅甚至名人的居所都在遭遇着挑战,无论是无奈湮灭告别历史舞台,还是为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所包围。好在近年来,名人故居保护工作越来越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让后人得以一睹其风貌。走进一座座老宅院,欣赏一件件名人曾用过的老物件……置身其中,见所未见的老建筑风格,倒还是其次。偶有时空交错之感,仿佛与倾慕已久的名人来一次时空对话,品味个中文化才是更深层次的收获。

 参观名人故居,所看的绝对不是那一砖一瓦的惊艳,而是它们和它们主人以及那个时代所融合文化的深厚。然而,参观游览名人故居,对于参观者甚至是熟悉先贤生平的镇江本地人来说,也难以做足所有功课。因此,故居管理方细节管理非常重要。相比部分专业部门管理着的名人故居依托图文资料供参观者参观,张云鹏故居后人热情的讲解,反倒更有助于人们了解故居及名人的过往。

 是啊!如果仅仅是看建筑本身,许多名人故居大同小异,即使不身临其境,也能了解大概。深刻的文化内涵需要相关部门挖掘和推介,让名人故居文化旅游成为古城闪亮的名片。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