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微博爆料称,国内许多高龄奶牛,靠激素才能产奶。养殖户为治愈奶牛因超标挤奶引发的乳房发炎,而让奶牛注射大剂量抗生素……因此只有少数品牌的鲜奶能喝。对此,有网友担心国产鲜奶是否真的不能喝?(4月19日《广州日报》)
专家爆料再次引发了国内网友对乳品生产的担忧。与此同时,与乳制品生产密切相关者,包括原奶业协会、乳制品企业以及奶生产者,对何兵爆料的科学性表示怀疑:奶协负责人声称,为治愈奶牛发炎的确会使用一些抗生素,但在奶牛服药期间和停药一定时间内,奶牛产的奶都被倒掉;奶企则说奶牛服药期间,奶牛进入休药期,不能进行挤奶,也不能用于加工生产;养牛户强调高龄奶牛会被淘汰,不存在靠激素催奶的情况。
事实上,奶制品中含有激素的报道,这不是第一次,2010年就有专家提出这方面的质疑。乳品行业极力否认存在“激素催奶”,撇清与儿童性早熟的关系。但很明显,乳品行业没有有力证据以证伪“激素催奶”。市场经济未曾发展成熟,市场监管还存在诸多纰漏。对此,需要追问,乳企如何证明,奶牛休药期所产的奶会倒掉而不是用来生产?奶牛养殖户如何证明没有把含有激素的奶交给奶企?没有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检测,谁能否认儿童性早熟与喝牛奶无关?
常言道,谣言止于智者。但在现实境遇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消费者的不专业性,加之乳品对公众健康的重要影响,促使消费者选择相信这一爆料。即便乳协理事长曾在央视表态“我国牛奶质量历史最好,食品中最安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声称“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法律是世界上最严的”,依然无法打消公众心中的疑虑。因为乳品行业自三聚氰胺事件开始后的恶劣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坦率地说,这是目前市场经济还未完全成熟,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还未建立起起码的信任关系的结果。在一个不确定的消息公之于众后,企业为消除负面影响采取的方法除了否定之外并没有更多有效的形式,而消费者也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风险控制意识,对行业提出质疑与批评。立场不同、利益着眼点不同,人们对某事的认识也就会千差万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激素催奶”的争论风波实际上也是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但是“激素催奶”不该成为罗生门。这既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权益的起码尊重,也是乳品行业所必须履行的职责。事实上,提振乳制品行业行业最重要的是让消费者树立信心,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多方使力。一方面企业本身必须做到严把质量关,必须谨记,逐利的欲望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应该理性、公平和公开地博弈,特别是不能为了压缩成本而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另一方面,市场监管机构不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哑巴,必须对网友的疑虑予以高度重视,作出严格的产品检测报告。
当然,在何兵的爆料中,还有一个引人关注的细节,就是只有少数品牌的鲜奶能喝,网友不禁疑问:这少数品牌是什么牌子?我们希望乳制产品是严格按照市场原则生产,符合消费者的利益,而不仅仅只是少数几个品牌,那样的话对行业无益,对市场无益,对消费者更无益。 (戈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