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政府决策应多听听百姓的声音

发布时间:2012-04-27 07:59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最近,有关“青岛投40亿元植树增绿”的消息引起各界关注,当地市民就植树过密、草皮被破坏等提出意见,部分市民更针对植树成本进行调查。对此,青岛市副市长王建祥在网络访谈中表示,已认真进行调整,植树增绿成本实为11亿元。

我国城市面积扩张迅速,增加绿化本是各个城市迫切的任务,青岛大幅度植树增加绿化,原本应该是一件好事,可为何引发公众质疑?从报道来看,关键还是在政府决策中没有及时、广泛地听取百姓意见建议,过于强调政府主导,而忽视了市民参与的重要性。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做事习惯于领导“拍脑袋”、内部开个会议就决定,这种自上而下的做法虽然有助于提高效率,但也容易脱离地方实际。更有甚者,借机搞政绩工程、铺张浪费,大面积移植名木、古木,往往耗资巨大,却难以让市民真正得到实惠。去年更有个别地方传出,引种一棵树价值几十万元,引起公众反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喜好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热衷于大干快上,有的边改边破坏,毫不顾及成本;一些办事干部觊觎工程项目中的“油水”,大搞圈钱交易、中饱私囊,使得原本应该造福民众的工程变形走样,这些损公肥私、只顾自己的行为,遭到市民公众的质疑,也使得公众对于大项目、大工程产生不信任感,时时保持警惕。

政府的公共决策关乎公众福祉,只有赢得广大市民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有效开展。在这其中,最起码的一条就是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确保他们所反映的意见、建议得到及时的答复。实践证明,政府的信息公开越详尽、答复沟通的工作越细致,市民公众的猜疑和怨言就越少,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就越多。

随着公民意识的增强、信息平台的搭建、互动工具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市民公众热衷于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政府工作,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决策办事,一定要走出只干不说、干了再说的惯性思维,在决策之初就应多听取百姓意见,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才能做好实施方案、避免决策失误,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作者:周继坚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