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首页图片

没必要苛求每个孩子都做道德圣人

发布时间:2012-04-26 13:59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背景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题目“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该名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网友认为,“言之有理”就算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更不能算错。

  (4月19日《成都商报》)

漫画作者:陶小莫

 如果“我”是孔融,“我不会让梨”。如此答案在当前的教育意识下,很难不被判错。支持者言之凿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分不开、孩子不可大肆宣扬“恶”等等;反对者亦不甘示弱,强调孩子不该从小说谎话,虚伪地迎合标准答案,更无必要苛求每个孩子都做道德圣人云云。这本是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社会考卷,不同的答案折射不同的社会意识。

 就笔者个人而言,更愿意当一名反对者。就好像韩寒所说,“我们第一次说谎话是在写作文时,我们第一次说真话是在写情书上。”其实,不仅是写作文,一切貌似深明大义的考题,往往都在扼杀我们说真话的权利。你若有自我主见,且恰好与典故一致,那恭喜你“大功告成”;一旦与典故不符,难免遭遇“意识阉割”,甚至遭遇现实排斥,一切自在情理之中。

 如果要打个比方,那么上学之前的孩子是三角形、圆形、方形等等,应有尽有,而入学一段时间后,全是圆形的了,菱角全没了。这不仅是老师的过错,更是教育的悲哀、社会的无奈。因为这般孕育出的孩子,往往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失掉了说真话的能力,只剩下一些完全契合普罗大众意愿的所谓善良意识,因为普罗大众也是这样的教育“教育”出来的。

 至于语文与德育教育无法分开之说,完全是在强词夺理。更何况,这名孩子也是很有“思想”的。在现实中,他也许是个谦让的孩子,之所以答“我不会让梨”,只是因为他对于约定俗成的典故敢于进行独立的思考。可现实却有些残酷,“独立思考”换来的不是赞扬与褒奖,而是一把鲜红的叉,那之后,面对同样问题时,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现实环境下,这名孩子还会有不同的想法吗?显然不太可能了。这也难怪了,我国孩子在全球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了。不允许有任何思考的空间,何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

 其实,并没必要苛求每个孩子都做道德圣人。更何况,即便孩子暂时不懂得谦让,那也不是一种“恶”,而是我们教育应该督促改正的责任,但这不该体现在语文课上,而应体现在德育教育课上。

 至于这“如果你是孔融,你会不会让梨”之说,本来就是一道开放式的问题。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答案自然千差万别,如果真有标准答案,那答案也应该是“说真话”,而不是虚伪地迎合典故,毕竟,说假话并不比“我不让梨”高尚。

 

 

(作者:龙运灿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