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机关游”能否让公开之门更敞亮

发布时间:2012-04-22 08:33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首都北京,“旅游”一词有了新的意义选项:除了参观文物古迹、流连自然风光之外,走进机关单位也成了一种旅游选择。日前,北京市政府正式下发指导意见,鼓励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分期分批设立“旅游开放日”,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等3家单位率先开放了“机关游”。

 看待“机关游”这种新事物,不能局限于传统旅游的层面。“机关游”也看景,但看的是别样的“风景”。比如,在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游客可以零距离接触先进的地铁指挥系统,耳闻目睹地铁运营系统的运作;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游客可以从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的全国各地交易信息中感受金融体系的运行。参观办公场所,体验办公过程,了解办公信息,这些才是“机关游”的主打项目。

 如果说开办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三公”经费公开等举措,主要是以提供信息的方式进行着政务公开,那么在机关单位开展“机关游”,则是以现场观摩体验的方式,在参观过程中保障百姓的知情权,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得政务公开之门更加深入地向老百姓敞开怀抱。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机关对公众开放,接受公众参观,往往是信息公开、权力透明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央的一些部门如中联部、外交部等,也举办了一些向社会开放参观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从老百姓这方面来说,“机关游”也很有社会需求。对与切身利益、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机关单位、公共设施,百姓在法律上享有知情权,在心理上也很有关注热情,尤其是一些事关民生的单位由于长期封闭式管理,颇具神秘感,人们对其的好奇心就更加强烈,开放“机关游”的呼声就更为高涨了。

 因此,从政务公开的角度来看“机关游”,既是服务型政府的自我完善,也是公众信息需求的必然结果。“机关游”刚刚开始,它能否让政务公开之门更敞亮,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把机关单位特点对公众需求对接起来,在满足必要保密要求、保障正常运作等前提下,范围上尽可能开放那些人们相当关注却一直“神秘”的部门,避免“开放的不想游,想游的不开放”;内容上侧重管理信息、权力运行等方面的实际内容,而不是让人们在亭台楼阁间走马观花“看热闹”。

 一位参与了“机关游”的北京市民说,政府管理部门向社会开放,可让大家对城市管理问题心里有数。百姓心里有数,才会有信任和共鸣,才会有理解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关游”进行的不只是信息的传递,也有情绪的疏导、感情的培育、共识的凝聚。通过“机关游”等方式,一方面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状态下运行成为一种自觉和常态,增强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也让公众增进了对政府机关工作的了解,加深对一些社会问题治理复杂性的认识,从而能够以更加理性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困难和挑战。“机关游”不仅打开了机关单位政务公开的大门,也将架起政府与公众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如此善政,何乐不为?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