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躁”:急躁、浮躁、暴躁,现已成为不少人的通病。一些官员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热衷于“短、平、快”政绩。有的在工作岗位上没干几年,就盯着待遇、位子四处张望,群众戏称“三年不动,四处活动”,而一旦换了岗位,板凳还没坐热,又盯上了其他位子……
(4月9日《人民日报》)
领导干部患上“三躁”可不是小事情,轻则沉不住、静不下,心烦意乱、急功近利,难以聚精会神谋发展;重则好高骛远、投机冒险,甚至弄虚作假、行贿堕落,严重损害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故而必须竭力避免。笔者以为,要防治“三躁病”,除了要求领导干部内强素质,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外,还得来点“镇静剂”,尽快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近年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虽然不断改进,但总的看来,仍与科学发展观有诸多不相适应之处,其中尤为突出的有两点:一是缺少全面系统地评价,摆成绩、讲数字的多,论得失、谈成本的少,于是一些人只顾眼前的GDP,不算效益账、长远账;二是缺少自下而上的评价,群众满意度在干部考核中所占分量相对不足,于是一些人眼睛向上,围着领导转、干给领导看,朝令夕改、脱离实际,影响了决策的连续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显而易见,政绩考核是“指挥棒”,具有导向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由于目前的政绩考核体系尚存在“缺陷”,才让一些人钻了空子、有了“捷径”,急不可耐地大搞“短、平、快”项目,热衷于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和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才让一些人经受不住“诱惑”,也跟着“躁”动起来,想方设法地谋取所谓的“政绩”。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一套能够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政绩考核体系。譬如在指标设计上,要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城市与乡村、当前和长远、速度和质量、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在考核方式上,要注重正向评价与反向评价相结合,既考核成绩,也考察问题,看看“政绩”背后的成本与代价,看看失误有多少,差距有多大;在评价机制上,要突出“以人为本”,扩大群众参与度和话语权,将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毫无疑问,唯有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到政绩考核中,使那些打花拳绣腿、做应景文章者没有市场、失去机会,使那些坚持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者更加显眼、得到重用,才能真正有效防治某些官员的“三躁病”,也才能大大激发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踏踏实实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抓当前、谋长远、促发展、惠民生上。
张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