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每个人、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好奇心和真相癖,因此只沉了一次的泰坦尼克号,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演绎着五花八门的生离死别。
当1912年4月14日,“不沉之船”泰坦尼克号撞上北大西洋冰山,并在不到3小时内被冰冷海水永远吞没之际,对于挣扎在死生一线天的3000名船员、乘客而言,恐怕来不及多想什么,但他们没时间,后人却有;他们来不及想的、做的、感受的,后人却可从从容容一遍遍演绎——尽管这些想法、做法和姿态,未必符合1912年4月14日那惊天一刻的“原生态”。
自1943年至2005年,69年间泰坦尼克号在银幕上总共“沉没”了11次,每一次“沉没”,“姿态”几乎都大相径庭:纳粹版“沉没”,叙述的是“英美资本家的愚蠢与邪恶”,弘扬的是子虚乌有的德国大副的“英勇沉着”。
英国1958年版的《冰海沉船》,勾勒了一副“尊严地去死”的绅士场景,不幸的泰坦尼克号与其说是被埋葬的钢铁巨人,毋宁说是穿着燕尾服、戴着白手套从容消逝的老派英国绅士。
美国1983年版的“沉没”,描绘的却是个邪恶的骗保故事,泰坦尼克号仿佛成了懵懂中被骗上祭坛的牺牲羔羊。
至于名声最响、以至于时隔15年还要再出一回3D版的1997年版《泰坦尼克》,不惜巨资、特效“搞沉”的那条船,不过是给一个俗烂爱情小故事所搭造的大背景:如果不是发生在这样一条船上,影片里那对男女的情感戏,能让全球这么多人花钱去看吗——就更不用说15年后再看一回了。
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沉船真相,而沉船是永远不会再浮上来的,因此泰坦尼克号才会以不同的姿态和同样的煽情方式,一次又一次地栽入冰冷的北大西洋海水。同样,每个人、每个时代也都会有自己的好奇心和真相癖,因此只沉了一次的泰坦尼克号,只经历过一次生死的3000“泰坦尼克人”,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演绎着五花八门的生离死别。
3D版《泰坦尼克》尽管有“回锅肉”之嫌,但这恐怕并不会影响票房,也不会妨碍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痴男怨女,将之当做新一次的“冰海沉船”——画面、剧情固然都是旧的,可坐在银幕前、不时摘下3D眼镜抹抹湿润眼眶的一双双小儿女,却有许多是新的。□陈在田(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