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向国民党发出通告,说明文告的根本意义所在。如国民党中央临时常会6日发出秘密通告称: 一、 必须注意文告之整个性,不容曲解,不可断章取义 二、举国人民应于此时向破坏和平之共党索取和平,盖此后和平如不能实现,责任仍在共党。三、能战而后能和,为千古不易之论。故为达成和平之目的,必须加强军事力量 四、精诚团结,服从总裁领导,坚定革命信念,庶不致自乱步骤而为共党所乘。 《革命文献》第28卷(上一),第25号。
第四,为最坏之可能暗做准备,如蒋文告前两日已去电任命亲信陈诚为台湾省主席,以掌控隔海的台湾岛做最后退却和中央势力复兴之基地。文告发表第二天,因未见陈复电,蒋又再急电陈说明: 为何不速就职,若再延滞,则必夜长梦多,全盘计划完全破败也。 《革命文献》第27卷,第7号;第28卷(上一),第17号。
由上述文献,不难看出蒋介石这时因军事失利遭桂系等地方势力 逼宫,迫不得已发表和平文告,并透露出必要时可以下野的意思。但已有文献披露的蒋最早谈及 引退 的文字,已至1月8日,即其元旦文告发表一周之后,且对引退时间仍无说明,事实上蒋又拖了两周才告下野,因此既往研究大都判断蒋介石发表文告时还只是放言试探,并未决定引退。即使否认蒋 恋栈 者,亦对蒋下野的动机和内在原因解释不清。相关著作未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如董显光《蒋总统传》(3),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社会,1962;朱宗震、陶文钊《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6卷,中华书局,2000;等等。
实际上,对照蒋介石日记,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蒋元旦文告后的想法和做法。据日记所记,蒋1月1日在团拜会上宣读元旦文告之后,即见李宗仁,告诉后者自己下野决心已定,唯去职工作必须经过一时间,不能草率行事,以致将来有负于彼望。并转劝健生稍安勿急也。《蒋介石日记》,1949年1月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档案馆藏。以下所引蒋日记出处同此,故从略。
另据蒋当日所记上星期反省录亦可知,蒋这时已在考虑下野后的局势发展问题。而他对自己下野后战局发展的估计十分悲观。他判断中共或陈兵江北,逼桂系组织傀儡政府,然后用政治方法逐步统一中国,或兴兵南下攻取京沪,在苏联援助下补充军实,建立空军,使南方各省军政完全崩溃,无法抵抗。因此,蒋介石的估计是,届时唯有两途:一是勉强撑持残局,维系统一局面,等待国际局势和共产党内部变化;二是国民党现在党政军问题积重难返,要打破此半死不活之环境,正好退而改造, 另起炉灶,重定革命基础 。《蒋介石日记》,1949年1月1日。
蒋之所以一方面认为自己必须选择下野一途,一方面在文告发表后又未及时宣布下野,也只有在日记中才能具体了解其主要原因所在。此中原因实有几层:第一是出于其强烈的自尊心,即蒋依据1927年、1931年两度下野的经验,深知这个时候下野为必须,但出于自尊,既要下野,又要使人相信,他下野全为自动,而非受桂系等胁迫。为此他曾专门派要员赴汉口告诉白崇禧此一意图,强硬宣称: 余下野必自主动而毋使余陷于被动而致无法下野也。 《蒋介石日记》,1949年1月6日。第二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预为部署。蒋要利用这段时间,对东南、西南各省军政部门,包括各绥靖公署领导人大都进行新的任命;紧急调运前线各大城市银行之通货往上海或广州;部署北平一线的中央军及傅作义部紧急空运青岛,以保南方作战实力;亲自督导淮海战役中被围的杜聿明部,力图有所挽救;控制中央银行,不使国库所存外汇及金银等落入新当政者手中。这其中又尤以后两者最为牵动蒋的神经。
对嫡系将领杜聿明及其所部的险境,蒋自始就极为关注与紧张。从1948年12月下旬起,蒋几乎天天与杜电报往还,指示要领,并严令空军全力参战并救援。然而所得战报却天天送来 战斗惨烈、 众寡悬殊、 伤亡殆尽 、情势危急 之类的讯息。1月7日,蒋已多少意识到杜部已无法组织反击,因而恐难于突出重围了。8日,蒋得知杜集中尚能作战的少数部队,决定拼死一搏。当晚,蒋紧张得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次日凌晨3时即起床祷告:恳求上帝默佑我永宿间杜部本日出击能如计成功也。 《蒋介石日记》,1949年1月9日。但10日上午蒋即得到空军侦报,杜部大半已被歼灭,只剩3万人还在陈官庄以南方向做最后的拼杀。蒋得讯后,一时之刺激悲哀,难以自制。然而随后传来的消息则显示,陈官庄战火已渐停息,所有电讯均已中断。蒋唯有暗自祈祷 天佑忠良仍能脱险来归,重图复兴 。事实上,蒋亦深知,此种希望同样非常渺茫。临近中午时分,蒋介石已从激愤和绝望中渐渐平静下来,在无可奈何之中安慰自己道: 我黄河以南地区之主力,今已被歼,则兵力更形悬如。但已尽我心力,无可愧对我将士 ;称: 今后下野可以无遗憾矣。前之所以不为桂系强逼下野者,惟此杜部待援我责未尽耳。 《蒋介石日记》,1949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