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踏青扫墓为何联系在了一起

发布时间:2012-04-08 07:31  来源:广州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扫墓祭先是一种流传不衰的重亲情孝道、慎终追远的传统风俗,可是,古人为什么又把踏青、拔河、插柳乃至放风筝、荡秋千等一些热闹、喧哗的游乐性节目也安排进了清明节呢?

 也许从宋人高菊卿的《清明》诗里能找出一些答案:“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眼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人们虽然于清明节祭墓,但这对于死者已毫无意义,所谓“一滴何曾到九泉”。你看看世间儿女,扫墓归来,不都在灯前笑语吗?所以,人生在世,不如饮酒作乐。

 清明节不缺娱乐

 那么,庄严肃穆的祭墓与热闹喧哗的娱乐是何时融为一体的呢?我“上九天、下碧泉”苦寻也没找到准确答案。史书上只是说,唐代长安,寒食清明,游乐风气已盛。唐代《封氏闻见录》说,当时人们扫墓归来,便举办拔河赛,用四五十丈长、两头又分系几百根小绳的大麻绳,分两队拔挽。有些地方拔河结束后就将大麻绳剁碎撒到田野或作牛饲料,相信如此会带来好运和吉利。

 至于起源于唐代的“清明插柳”的风俗,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已道及,就是辟邪辟鬼;而对于“荡秋千”,古人则认为它能够“摆疥”,即去掉疾病的作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宋代的情况:“寒食第三天(即清明日),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歌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从这些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宋朝首都的清明节娱乐氛围是非常浓厚的。但是,宋人在清明节举行一系列游乐活动,其目的跟前朝唐人没什么区别,就是辟邪、祈福。基于此,我觉得古代清明的肃穆与喧哗,其实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祭扫先人之墓,有利于孝道氛围的形成;而踏青、拔河、插柳等娱乐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表明古代人在信息、医疗、交通等闭塞的情况下善于利用自然的力量驱疾去灾,同时也反映出他们非常关心和思索生命与生死问题。

 古人将扫墓与踏青融合在一起,蕴含着他们对生态环境、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文/安徽 赵柒斤)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