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一名未成年患者持刀砍死一名27岁实习医生。随后,在某网站一个6161人参与的调查里,4018人对此表示高兴。专家称,医患矛盾有政府指导的失误,有社会诚信的下降等因素。白岩松表示,媒体要反思,在报道当中用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是在鼓励仇恨。(中国网3月27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竟然有这么多人对“仇恨”表示高兴?
但是,细细看来,所谓调查,只是网站文章后面的“点击阅读心情”,看完一篇文章,你觉得“高兴”或者“愤怒”,点击一下图标即可,这样的设置被说成是“调查”,笔者以为是极为不严谨的,其结果的真实性,也是靠不住的。且不说被调查者是否真实可靠,这个“高兴”的指向也语焉不详。尽管现在医患矛盾很严重,但4018人表示“高兴”,未必是真心话。
一如西方的“快闪族”一般,网络情绪其实也有这种默契性。所谓“快闪族”指的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透过因特网相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集合,然后一起做出一些无意义的动作,例如拍手掌、叫口号等,做完这些之后,迅速散去,让旁人看得目瞪口呆。一则新闻的阅读心情是“高兴”多还是“愤怒”多,有时候取决于“基调”,也就是最开始的十几名网友如果点击的都是“愤怒”,那么,后面的网友就会自觉保持“队形”,如果最开始的十几名网友点击的是“高兴”,随后的网友也多半会点击“高兴”。其实,这样的特点在“贾君鹏”事件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网络的这种特点,我们应该有正确认识,而不必过度解读。
笔者并不否认确实有人会为了一个医生(实际上是研究生)的死亡而感到高兴,但我不会相信4018人都会有这样的仇恨,无论如何,任何生命的消逝,都不是值得高兴的事,不应该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人为了一个无辜的死者而拍手叫好。把一个不靠谱的“调查”当成解读医患矛盾的资料,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读,一方面是看扁了网友——网友都这么冷血吗?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放大了医患矛盾。
如果说这个事情有什么值得反思的地方,那就是网站在涉及死者的新闻后面,该不该搞具有“高兴”心情的“点击阅读心情”?我记得,前几年,某著名电视台对俄罗斯人质事件搞死亡人数有奖竞猜,舆论哗然,谁都看出这么做太不尊重生命,一个人被杀,网站的“心情”设置里面还会有“高兴”的选择,这样的做法是对生命的尊重吗?(欧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