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勿对22岁教授过度“捧杀”

发布时间:2012-03-31 09:37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鲁迅曾说,扼杀儿童有两种方法--“棒杀”和“捧杀”。在人才培养上,也依循此理:无端打压,跟揠苗助长都不是什么好法子。

3月20日,中南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聘请22岁的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也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22岁教授”的神迹破土而出,俨然填补了“无佳话年代”的空缺:2010年,才读大三的本科生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媒体称作是“震惊学界”;2011年,学校特批他硕博连读,为他量身打造培养方案;2012年,他刷新了“最年轻教授”的记录,并获100万奖励……

“礼遇兼加,惟渥惟丰”,对人才辅以名利激励,不是坏事。前不久,武汉大学80后美女教授袁荃走红网络,就成了一段佳话。民众认可的,不独是她的“实力派”功底,还有校方怜才有道,依循公平程序、选贤任能。而今,刘路的履历,重又刷新了公众眼界:惊奇于他的拔萃,也诧异于校方的“慷慨”。

毫无疑问,在论资排辈的世俗规则下,校方能不拘一格用人才,难能可贵。“只唯实,能者上”的做派,也赢得不少赞誉。不是每个“千里马”,都能遇上“伯乐”的。对刘路的破格提拔,展现了校方剔除成见、摒弃陋规的决心。有人甚至将之和“北大遗风”扯上边,搬出“徐悲鸿23岁成教授”之类的段子,继而感慨“良俗回归”。

打破僵化规则,直面流言、唯才是用,诚属善举。但怕就怕用力过猛,落下个事与愿违。选才固然要突破常规的勇气,也需深思慎取的理性。若对刘路过度“捧杀”,难免过犹不及,无益于才智涵养,还可能蒙蔽他的自我认知。

“不虞之誉,跟不虞之毁一样的无聊”,给人定调过高,未必就是慧眼识珠。数学家杨涛就认为,这类水平的“猜想”很多,媒体不必刻意拔高,鼓励也该适可而止。还有留学生称,“西塔潘猜想”并没外界想的那么玄乎,只是个一般意义上的难题,虽有价值,但跟“世界级”搭不上界;其提出者西塔潘,也不是传言中的“知名数理逻辑学家”,学术造诣不高。攻克“西塔潘猜想”,究竟是“发现新大陆”,还是被媒体夸大意义,尚存争议。

再者,就算是“天才”,也不该被捧杀。尽管有网民声称,在头衔通胀、“教授名号”贬值的当下,给刘路教授待遇不为过,可“特殊待遇”的给予,当有明晰尺度。刘路的“N级跳”,丰厚的物质奖励,应契合公平程序。过度追捧,往往混淆了“激励”与“捧杀”界限,制造出虚幻满足的陷阱。在名利兼备的“温柔乡”里,人难免浮躁懈怠,缺乏奋进的斗志。“顺境中易迷失”,早已不只是作文里的空泛感喟;“仲永”式覆辙,是激励人才时常见的歧路。

遵循“不棒杀,不捧杀”的规律,才能呵护人才。要记得那句:“当鸟儿的翅膀绑上金子,还会飞得远么?”(文/佘宗明)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