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遏制假酒泛滥现象,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已组织茅台、五粮液等首批8家白酒企业对外承诺,将向公众公开真酒销售渠道、网点和供应量等原本“机密”信息;公开假冒产品查处情况。(3月26日《新京报》)
客观而言,今日质检总局与食品工业协会的做法也是一项“增量改革”,一方面继续打假,一方面传递真相,以期压缩假高档酒的生存空间。对于批量购买的“采购大户”来说,有了此般“经销脉络图”,按图索骥,就断不至于出现一次买“700余箱假茅台”的闹剧。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政策利好恐难落实:如果为买真酒,都得起码去找县级经销商,这和计划年代的买卖逻辑何其相似?而酒家饭店总要顺带销售高档酒,即便大家都知道县城何处卖真酒,酒客又怎么知道这里的酒“出自何处”?
有人说,假高档酒泛滥是因为有攀比式消费心理在作祟,但消费心理再诡异,和市场乱象其实并没直接关系。假酒如老鼠过街,久打不死,不能怪其他小动物喊声不高——关键是“猫”要有所作为。乡野小店卖不了假高档酒、小摊小贩也无法叫卖,无非是有限的超市卖场、酒店会所,真要深入下去,不难顺藤摸瓜。
假高档酒乱象,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假名牌现象的冰山一角。当我们对“山寨化”丧失了知识产权警觉,当我们重视品牌营销大于产品质地时,虚假“名牌”便成了潮流。(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