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我在“五七干校”的日子

发布时间:2012-03-29 08:15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968年“五七干校”的横幅标语。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柳州“五七干校”为机关干部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文中说:“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各地响应号召,紧紧跟上,纷纷建立当地的“五七干校”。各级党政机关和所属单位除保留一部分在机关企业工作外,都纷纷开赴“五七干校”。

 当时,丹徒县革命委员会迅速行动,在高资境内的长山林场建校,计划集中县级机关,乡镇干部和厂矿企业领导800人为学员。后来,因为人员经常流动,未能达到这一总数。

 学员按军队编制组成两个连,分别驻两个山头,利用长山林场原有房屋和仓库整理后住入。校部设在林场办公楼内,大楼附近有一特殊草棚,整理后专门安排还在审查的干部,这里有所谓的“特务”“叛徒”“走资派”“反革命分子”等约三四十人,这住处就简称为“牛棚”。“文革”中我被揪出,挂的牌子是“走资派,假党员”,就被安排在“牛棚”居住。

 在干校,学员大多是参加放牛、养猪、养鸡、田间劳动等工作,“牛棚”中的人主要挖地基、运石料、拌和水泥砂浆等重活。我曾被指定与几个人用拖板车运砖头,劳动强度很大。后来造反派赴南京找到隔离审查的原中共镇江地下党负责人,他证实了当时是经过审查、考验,并由镇江工委集体讨论批准我加入共产党的,并出具了证词。1969年夏天,校部公告栏中,有红榜公布:经造反集团审查研究决定解放一批干部,其中就有我的名字。

 既然得到解放,那就是人民内部矛盾了,校部决定可以放心地将我调到食堂去劳动。早晨黎明即起,到塘边挑水将食堂的大水缸灌满,并用明矾搅拌沉淀。林场山上水塘完全靠雨水浇灌,如遇天旱,塘中水浅,要跑到较远的地方找水源。早餐后帮助食堂里的王师傅、赵师傅摘菜、切萝卜、洗菜等,每顿饭后打扫桌面和地下,收拾残羹剩饭,这样又过了几个月。

 1970年,有一天校部找我,校长刘春光对我说:“谏壁白云石矿来人要一名主办会计,我们看过你的档案,曾经做过会计工作,派你去如何?”我思量了一下,便答应下来。不久,我三年多的被打倒、游行、揪斗、批判的历程结束,终于重新捡起背包,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 郭振邦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