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书画家笪重光,字在辛,号江上外史、郁冈居士、扫叶道人,崇尚道教,是“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启派师”(《道流源流志》)。1623年生,1652年中进士,曾任刑曹晋郎中、关中恤刑、湖广道监察御史、江西巡按等职。为官清廉、办案公正,后因办案得罪当朝权相明珠辞官回乡,先在镇江第一楼街住了一段时日,后隐居茅山,1692年逝世,墓葬于白兔镇笪家村边山上。
笪重光诗书画皆精,名重一时,书法苏轼、米芾,笔意超逸,传世画作有《杜溪清话图》《茅山春游图》等,并著有《画荃》《书筏》。而他撰修的《茅山志》则是道教上清派和茅山文化的经典之作。该志耗时十年,于1674年完成,全志共14卷近30万字。它“以本山志记为稿,益以邑志,旁搜于名记、广舆及道藏与诸家文集”(《茅山志·自序》),重点突出上清派历史,兼取儒释思想。详细记载了上清派经典目录、著名碑刻、历代帝王与茅山道士来往书信抄本、历代名人雅士咏茅山诗篇及茅山久远的文明古迹和众多的景观景点,可以说,是道教上清派的一部简史,也是研究茅山文化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无论是在镇江还是在句容,乡人对这位先贤都十分敬重景仰,至今在句容茅庄、笪家村等地都有不少有关他的传奇故事,代代相传。说来也巧,笔者祖母即是笪重光宗族后人,儿时常听祖母说起过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故事桥段。
一、“圣旨大门”。
讲的是笪重光家大门头上刻有“圣旨大门”石刻,文武官员经此都要下轿下马,因门上有“圣旨”二字,不然被认为是不敬犯上。后因战乱,“圣旨大门”石刻下落不明。
二、“金陵笪桥市”。
这是讲笪重光在南京建过一座桥,方便了河两岸群众往来,为表感激,群众将桥一带起名为笪桥市,具体位置在现南京市评事街以北,传说当年那里有条河。
三、“赋诗记盛”。
1684年,康熙南巡行至句容城东长巷村时,天已晚且降大雨,便在村民邹宗峤家过了一夜。那一夜,全村鸡犬无声,晨起,康熙高兴地说:“这真是个太平庄。”随即拿笔写下“太平庄”三个大字,村人将这三个字刻成石碑立于村边。时应诏陪侍康熙的笪重光,触景生情,乃赋诗一首,以记其盛:“句曲城东紫气屯,回銮午夜宿农村。只今四海为家日,不遣儿童避至尊。”
四、“倒步上茅山”。
这是指笪重光被明珠所遣刺客追杀之事。笪重光回乡后,行走于路他总觉后面有人跟踪,回望又无;过河乘船,只听船下有扑通扑通水声;住店又觉屋瓦响。一天晚上,他正作画,只见门“咣”一声打开,一个穿黑衣的汉子跪倒笪重光面前说:“大人是忠臣,小人错了,我是相爷派来刺客,要拿你人头回去复命。”笪重光道:“那你就下手吧!”黑衣人说:“相爷说你是奸臣,叫我杀你,但老百姓都夸你是忠臣,我不忍下手。”笪重光问:“那你回去怎么复命?”黑衣人说:“学你样回老家,走前想求你赏几幅字画,作个纪念。”笪重光满足了他的请求。待黑衣刺客走后,笪重光便觉得住镇江实在不安全,打定主意上茅山。那天天下大雪,他快要到茅山了,心下却犯起疑来:万一再有刺客随我上山,那就糟了。他心生一计:不如倒步上山,即使刺客跟踪,看见脚印是下山的,也许就不追了。事情果如他所料,另一刺客见雪路上只有一个下山脚印,便转回复命去了,笪重光便平安地来到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