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蔡希陶 “论文要写在大地上”

发布时间:2012-03-18 08:54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1911年生于浙江东阳,1930年进入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植物学研究。

 当了解到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的云南尚无一位中国植物学家到那里去考察、收集标本时,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毅然决定奔赴当时被称之为“蛮荒之地”的云南考察,先后到昭通、怒江、红河、文山等地采集植物标本10000多份,叩开了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的大门。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希陶迁到昆明,1938年在黑龙潭创办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这个研究所成为中国植物研究的中心,也成为不少南迁科学家的栖身之地。蔡希陶努力维持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和工作,为云南科研机构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希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科研事业建设中。1951年,中央橡胶工作会议决定开展寻找橡胶宜林地的工作。蔡希陶受此重任,与秦仁昌、冯国楣等植物学家一道,在边境尚不安宁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赴德宏、盈江、文山等处开展工作,最后终于确认:在我国北纬21°—23°之间的广阔土地上,是适宜橡胶栽培生长的地区。此后,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几十万橡胶大军在这一地区摆开战场,一座座橡胶园拔地而起,中国有了自己的橡胶工业。

 蔡希陶在科研中,始终把植物学研究与资源开发、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蔡希陶常说:“我的论文要写在大地上。”

 云南香料植物极为丰富,但当时形成大宗香料产品的不过6种左右,其中的樟油、桉叶油、香叶天竺油即是蔡希陶亲自领导早期研究、倡导发展的。在对云南樟油的研究中,他带领科技人员数次前往勐海等地采集标本和收集油样,发现了若干有价值的品种。他与蔡宪元教授发现云南精樟油化学成分多样性,使樟油的开发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在上世纪40年代末,蔡希陶便引进了直杆蓝桉,他发现直杆桉叶芳香油与蓝桉油化学成分品质相同,但直杆桉木材不扭曲,比蓝按优越。他正式确定直杆按的学名,并指出其发展前景。现在,云南桉叶油已成为云南香料出口的大宗产品。香叶天竺葵是云南内销出口的重要芳香油,也凝聚着蔡希陶的汗水。蔡希陶通过对紫胶寄生树的多次调查,认为云南发展紫胶很有前途,建议成立紫胶工作站(即云南省紫胶研究所的前身)。云南省紫胶生产如今已形成规模。

 蔡希陶还与吴征镒一道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热带自然环境里,研究人工植物群落不仅有科学价值,而且对于热带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长远的意义。依照这个观点,他的学生、著名生物生态学家冯耀宗提出模拟热带雨林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特点,创造既有高生态效应,又有高生物产量(经济效益)的人工植被类型,以解决我国热带雨林地区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研究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模拟自然群落建立人工群落的课题。经过20多年努力,在西双版纳和海南岛,胶茶人工群落正在产生巨大的效益。

 1956年10月12日,蔡希陶先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的他已是功成名就,但对绿色世界的眷恋之情却丝毫未减。为了圆这个绿色的梦,他带着一群年轻人,奔向了绿海茫茫的西双版纳。1958年12月,以他为首的开拓者们乘坐独木舟横渡罗梭江,进驻林海莽原的葫芦岛,“十八把大砍刀”劈出了绿色的家园。 1959年元旦那天,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宣告成立,蔡希陶先生为第一任园主任。

 1961年4月14日,周总理接见了蔡希陶先生。总理一番语重心长针对热带雨林保护和利用的谈话,使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如何保护西双版纳特有的自然资源从此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在西双版纳绿色的土地上,蔡希陶先生与同事发现了难以数计的于人类生产、生活有用的植物,引进了许许多多外国的植物,在植物分类、植物资源学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寻找南药血竭资源植物,为了抗癌植物美登木的发掘利用,处处充满险恶的深山密林也未能使他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却步,他以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写下了一篇充满恢宏气势的“大地论文”……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