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工减料、短斤缺两、以次充好……因为打的是“闷包”,礼品提货券这种新型礼品常常让人吃闷亏。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许多读者反映,礼品提货券这种新型礼品常常让人吃闷亏。(3月14日《解放日报》)
每年“3·15”,都会出现消费者“诉苦”的高潮。“3·15”晚会,事实上也如同一个庞大的“诉苦会”:现场开通诸多投诉热线,接受全国消费者的“诉苦”。除了晚会,这些年,“3·15”在许多地方也已成了一个“诉苦日”。每到“3·15”,各地的广场都是彩旗飘扬、拱门醒目、标语招展、人潮涌动,有关部门一字儿排开,在现场接受消费者“诉苦”。消费者或诉说被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或诉说“明示即合理”、“沉默即默认”的“霸道”,种种情景,令人百感交集。
“3·15”成了“诉苦日”,“诉苦”的声势不可谓不大,影响不可谓不广,甚至还有消协代表消费者集体“诉苦”。奈何各路“霸王”对“诉苦”满不在乎。他们或是以“不代表行业现状”回应,或是以“不排除个别企业存在不合理现象”回应。这种种回应,其共同之处是“宏观”上虚晃一枪作深明大义状,“微观”上却一个“太极推手”就给问题设置了盾牌。有的“有关部门”,干脆懒得理会,以“不便发表看法”的不变应了万变。
年年“3·15”,年年都“诉苦”。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一个苦。整顿市场秩序,治理“霸王条款”,不能总是“务虚”时头头是道,“务实”时寸步难行。应该拿出一张时间表,明确在未来几年解决问题的阶段性目标,使消费者能够看到取得的进展,树立起信心。同时,时间表又会产生倒逼效应,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实现消费环境的真正改善。(奚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