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说,广州的中山大学开公选课,其中一门有关遗传科学,原名《人类遗传学》,没多少学生选,后来改名《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立即大受欢迎。不过一堂课后,学生大呼上当,近一半人立即退课。此课被人称“标题党”。
报道还说,如今学生选课,不仅青睐名字时髦如《爱情心理学》的课程,更是喜欢那些“不太点名,逃课安全”、“过关轻松,易拿学分”的,这些课被学生称“酱油课”。
看到标题党能赚到这么多学生,而酱油课大受欢迎。相信不少人又要皱起眉头,不耐烦地说:“现在大学生真是浮躁!年轻人怎么啦?!”
有时候觉得,我们把大学看得太高,对大学的期望也太高了,乃至于一提起大学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呼之“象牙塔”,仿佛跨过了大学校门,那就“天将降大任于肩”,不仅个个勤学不倦,而且人人志趣高洁。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学是整个社会的有机一分子,大学生都是这个社会一个一个的鲜活的年轻人。倘若这个社会浮躁不安,“娱乐至死”,追名逐利,那么这群年轻人即便有一些安贫乐道之士,绝大部分却不能不和这个社会一起沉浮。如此看来,标题党既然已横行媒体,噱头口号已充斥社会,大学把课名弄得惊悚、学生蜂拥而至就很不奇怪了。
至于“酱油课”现象,那当然不是好现象。但我以为这里面起码有两个原因。一是教育部门和大学要仔细反思,既然人家考试过关交了学费,大部分人肯定是想拿到文凭之余,最好也学有所成,然而据我个人经验和现在的了解,诸多大学课程名字好听,老师名头吓人,但真正能让你学有所成的,实在是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倒不如选“酱油课”,起码还有自己的时间。
另外一个原因,则相对深远。虽然称颂孔子的因材施教,但我们的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开始,就没有完全明白什么是培养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我们喜欢孩子听话讲纪律,而不是讲道理发挥个性和在此基础上的自律。到了大学,便是众所周知的“没人管就不知道自己管自己”的习惯。
一名学生的看法固然不足为凭,但所有关注教育的人要仔细想想,相当大程度上,这不正是我们“标题党”和“酱油课”流行的原因吗?再说,这难道仅仅是高校原因,不是教育制度从一开始就朝着压抑人的个性和理性、肤浅浮夸的原因吗?与这些东西相比,“标题党”和“酱油课”算什么!(钱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