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投巨资养猪一说招来诸多质疑。日前武钢方面正式澄清,投巨资一说不实,但他们的确有养猪种菜的规划。此前,有媒体报道,广东上市公司、属高新企业的德美化工斥数亿巨资高调进军生态养殖业。
知名企业纷纷搞起副业来转型,让人对他们的主业的转型捏了把汗:是底气不足还是黔驴技穷?
当然,他们各有充足的理由和靠谱的说法。
武钢说,由于钢铁行业面临“严冬”困境,武钢努力加快“三个转变”,即由单纯生产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由内陆向沿海和国外发展转变。其中,在后勤服务方面,开展绿色养殖业。利用后勤集团的闲置资产和富余人员,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养殖生猪,以满足职工进餐需求、扩充员工就业渠道等。
德美化工说,投资养殖业并非一时脑热,早在2007年底,德美化工受让湖南尤特尔30%股权,当德美化工在与尤特尔探讨将旗下产品纤维素酶向下游推广时发现,用少量的纤维素酶即可降解草当中的粗纤维,1000万元的纤维素酶就可以支持7~8亿元的饲料生产。经过考察调研,德美化工发现可以将纤维素酶应用到养猪的产业链中。
都举着“绿色”、“生态”的旗号,都不影响主业,甚至似乎在促进主业的转型升级。但笔者依然担忧(不是针对这两家企业),倘若转型升级中,企业对主营的产业和产品没有信心,不思进取,并且反而知难而退、避难就易,比如退而求其次搞些没有任何科技含量的养猪,则是企业发展的大忌。这种追求“快效益”的急功近利行为无疑是一种短视。
在市场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传统产业和企业必然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比如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等,尤其劳动密集型、粗放型企业,如果不转型升级,必然死路一条。转型升级无疑是眼下最为热火的关键词,也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问题在于怎么转。
怎么转型?首先要迎难而上,摈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保守思想,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从“革自己的命”开始,大胆进行改革探索,建立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朝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其次,必须加强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勇创自主品牌;第三,在拥有了具备市场号召力的品牌之后,不可故步自封,要有危机意识,求新求变,做强做大。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更不能吃老本,而应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寻求突破,增加科技含量,优化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