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4年的洗碗女工李红将客人留下的剩菜打包,打算带回家给正读大三的儿子补营养。酒店发现此事后以盗窃财物为由将其开除,称扔掉食物是正常耗材,员工不得带剩饭菜回家。
(2月29日东方网)
一包剩菜,几多亲情。网上几乎是一边倒的骂声,骂食客浪费、骂店家无情、骂开除理由荒谬……好听的,难听的,让人觉得这个春天其实还是暖意融融。
情绪之外,还有是非。“剩菜事件”里,李红的身份不仅是母亲,还是五星级酒店的一名洗碗工。李红深感冤枉,理由有三:一是“那些东西是酒店扔掉不要的”,二是“再说谁没拿过”,三是“为这个就把我开除了,觉得太重”。然而,这些理由真的无可辩驳吗?身为职工,第一责任就是恪守职业准则,既然入职有《员工手册》,也明知单位不许可这种行为,私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否有悖逆职业道德之嫌?至于“谁没拿过”的说法,如同贪官说“为什么抓我、还有贪腐比我更厉害的”——既然“拿”本身就违反规则,那么,别人的违规能成为自己豁免的理由吗?处罚轻还是重,这个确实可以商讨,但如果用人单位早就“有约在先”,劳动监察部门也无法找到明显瑕疵,则个人感受并不能衡量处罚结果正义与否。
同情之上,还有规则。李红想不通的是,“把还能吃的东西扔掉就对了吗”?是的,酒店“正常损耗”说也许可以商榷,甚至《员工守则》的合理性也可以探讨,但问题是,违规之后再来质疑规则的合法与合理性,这本身就有卸责的嫌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员工权益和资方权益是硬币的两面,如何保护,不是看谁比谁会煽情,而只有置于公开透明的秩序之下。试想,如果所有员工都对职业守则心有腹诽,然后私底下悄悄按照“自以为正确”的规则行事,那么,这就是我们吁求的公平与正义?
敬畏规则、尊重秩序,本质是为保护并平衡每个社会主体的权益。2010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上课时,教室管理员以“锁门时间已过”为由催促其下课,海闻得知对方身份和来意后与之起争执,甚至抛出狠话,此事引起争议,褒贬不一。等到舆论尘埃落定,公众还是更倾向于管理员的严苛,校长发问,“教学重要还是锁门重要”,其实,遵守游戏规则更重要。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譬如2011年底,媒体报道说在深圳招考公务员资格初审阶段,数名报考考生因迟到被取消资格,尽管迟到者牢骚满腹,但这回,公众一边倒地理解了职能部门的严苛:只要主考方尽到了告知的义务,考生当然要为自己的迟到担责,身为“准公职人员”,守时确实是最基本的要求——站在这样的角度上,也许我们就更能理解考场外的“跪求”敲不开“破例之门”的重要性。
剩菜事件令人悲悯,但同情代替不了规则,更破坏不了规则。以历史视角而言,一个乱了套的社会,往往是盲动的典型,弥漫的是秩序的沉沦、规则的毁灭、法律的轻浮。好在我们一直悉心于制度与秩序的重建,并希图重振契约的力量以捍卫公平正义的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