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张友渔:创建自新院智救薄一波

发布时间:2012-03-06 07:15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991年的一天,一辆轿车停在了天津市河北区平安大街60号一座破旧的小洋楼前,人们簇拥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走进了院子。

 抚摸着斑驳的墙壁,老人的眼眶不由得湿润了。

 “这里就是‘自新院’。”原北京市常务副市长、中国法学会会长张友渔老人在时隔六十一年后,重新回到了自己当年智救薄一波等30多位中共地下党员的原天津奥租界。

 从总编辑到宣传科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天津法租界巴黎道(今吉林路)上有一家很有名气的报馆——京津泰晤士报社,老板为英籍华人熊少豪。

 1928年,熊少豪想再出一张《泰晤士晚报》,正在物色总编辑,便把目光瞄准了刚从京津通讯社辞职的张友渔。

 张友渔原名张象鼎,山西灵石人,1923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后,被无党派人士成舍我办的世界日报招为特约撰稿人,后又担任教育版编辑。从此开始了和世界日报十年的合作,1931年到1934年张友渔担任世界日报总主笔,其间被派往日本做驻东京特派记者。

 1927年6月,张友渔经中共西城区委书记盛志权介绍加入共产党。

 “1927年前半年,我开始办《国民晚报》。这是一张作为我党进行合法斗争的宣传工具的报纸,同办的两个人是左笑鸿和张友鸾。张是团员,左是我们的积极分子。我们一人拿了100元,从国民党左派黄少谷手里顶了下来。”张友渔在《我的回忆》中写道。

 在中国新闻史上,张友渔被称为“最善于利用民营报纸进行革命宣传的共产党人”。

 1928年,“恰逢此时,时任天津市长的南桂馨为加强山西派在天津的影响力,请张友渔出任京津泰晤士报总编辑、天津市政府宣传科长,主管全市宣传工作,他借此机会顺利地打入敌人内部。”王志强说。

 担任泰晤士晚报总编辑后,张友渔凭借敏锐的新闻判断和日语专长,很快在新闻界声名鹊起。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回沈阳的火车上被日本人炸死后,一直被封锁消息。张友渔从日本报纸上看到这个报道立即翻译成中文,在《泰晤士晚报》上以显著位置、大字标题登了出来,轰动了整个天津,《泰晤士晚报》也因此名声大噪,销量大增。

 创建自新院智救薄一波

 现在河北区平安大街60号已经是新建的楼房和笔直的柏油马路,但附近老住户知道,这里是原奥租界一栋幽雅、安静的小洋楼。张友渔为营救地下党员创建的“自新院”就设在这栋小楼里。

 1930年夏,张友渔接到了一件极为棘手的任务:

 “1929年到1930年,顺直省委公开举行暴动、罢工、罢课、示威游行,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顺直省委组织部长彭真、薄一波、刘仁(解放后任北京市委书记)等几十位同志被捕入狱。中共顺直省委要求张友渔尽快设法营救被捕入狱的地下党员。”张友渔的秘书王志强告诉记者。

 “当时,各省市关押犯人,一般采取两种处置措施:‘罪行’重的,投入监狱; ‘罪行’轻的,关进另外设置的一种机构。这种机构,在蒋介石统治区叫‘反省院’,在阎锡山统治区叫‘自新院’。阎锡山政权在天津市还没有建立‘自新院’这类机构,轻重犯人一律关在监狱里。张友渔想让天津市政府也成立个‘自新院’,把一些同志从监狱转到‘自新院’,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保存革命力量。”王志强介绍说。

 1930年7月,张友渔找到接替南桂馨成为天津市市长的崔廷献,把建立“自新院”的想法告诉了他。崔廷献听了张友渔的建议觉得很好,就把创办“临时自新院”的工作交给他全面负责。

 1930年9月,北方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张学良和蒋介石合作,致使冯玉祥、阎锡山的军队腹背受敌,阎锡山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把平津“和平”交给张学良。

 张友渔明白,随着政权的移交,自己也将失去市政府科长的职位,因此,必须迅速把这三十几位同志营救出来。

 张友渔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走进市长办公室,假借谈工作,利用一个适当的时机,以激愤的口吻说:“我们是得撤退了。我们是被蒋、张挤掉的,我们不能就这样地输下去。不能让别人拣了便宜,把天津轻易地端过去。那些政治犯,我们不交给他们,把他们放出去,让他们跟蒋介石捣乱,这对我们不是很有利吗?”这番话很中崔廷献的意,他问具体怎么做。张友渔建议说,把“临时自新院”撤销。理由是,这只是个“临时”机构,任务完成了,就可以撤销。崔廷献觉得这个办法挺好。

 就这样,在奉军代表接管天津市政府的前一天,这个“临时自新院”就闪电般地摘了牌,撤了岗,地下党三十几位同志被立即释放。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